編按:2020年6月6日,墨爾本迎來了2019冠狀病毒疫情解禁後的第一場大型示威遊行。過萬示威者從三面包圍了國會大樓,舉著反對種族歧視的標牌。儘管維多利亞州的疫情有所減緩,但絕大部分示威者還是戴上口罩,並保持一定社交距離,現場也有志願者分發口罩和免洗消毒液。示威持續四小時,人群一邊遊行一邊高喊:「Black lives matter!」
五月,非裔美國人 George Floyd 因警察暴力致死,引發美國全國反種族歧視遊行,很快,這場「Black Lives Matter」遊行蔓延到大洋之隔的澳洲,只是此處的「Black」並非指非裔澳洲人,而是澳洲原住民。
2020年6月1日,一名17歲原住民少年在街上與警察對峙時,被警察一腳踢倒,面部直接撞到磚瓦人行道上。少年被拘捕的短片迅速在臉書上傳播,引起澳洲民眾憤怒。據《衞報》仍在進行的原住民調查報導,自1991年以來,有437位原住民在警察拘留過程中死亡。儘管新州警方已表示會對此進行內部調查,但短片已勾起多年來警察針對原住民濫用暴力的慘痛回憶。
除了墨爾本,阿德萊德、布里斯本、雪梨等地在6月6日均有遊行,上千民眾參與。有美國反種族歧視引發騷亂的先例,澳洲警方對這次遊行繃緊神經,但各地遊行均和平收場。惟雪梨的遊行歷經一波三折:在遊行前夕,新州警方就向法庭申請遊行禁令,指遊行違反了2019冠狀病毒疫情限聚令,示威組織方向新州高院上訴,在遊行開始前夕才獲得高院許可;示威結束後,部分示威者在雪梨的中央火車站聚集,期間出現警民衝突,警方向示威者施放胡椒噴霧。
這場席捲澳洲、反對種族歧視的遊行,與五個月前,在澳洲國慶日的反國慶日遊行,一脈相承。
2020年1月26日,澳洲國慶日,早上六點。墨爾本亞拉河一側的國王公園的草地上,燃起了篝火。將近千名觀眾在志願者的指引下,圍著篝火,靜默地排成五列,雙手蘸上白色的赭石粉末,人們撿起放在地上的棕櫚樹葉,靜默上前,將樹葉扔進火中,以此紀念在過去兩百年間,被殖民者屠殺的原住民。一縷縷白煙緩緩飄起,對原住民來說,這火與煙,有洗去靈魂污垢的重要意義。
原住民藝術家吹起傳統樂器,太陽緩緩升起。在這場肅穆的紀念儀式結束五小時後,在亞拉河的另一側,超過兩萬示威者包圍了維州國會大樓。他們高舉「廢除澳洲」、「種族滅絕是恥辱」等標牌,揮舞著紅黑黃的澳洲土著旗,齊聲呼喊:「這片土地,以前和將來,都是屬於原住民的!」
20世紀初,澳洲政府將1月26日定為國慶日,但因其濃厚的殖民色彩,國慶日長期遭到許多原住民部落和活動人士的牴觸。現在有將近80萬澳洲原住民和託雷斯海峽居民,其中澳洲原住民在大陸生活了超過六萬年,共有超過500多個的「國家」(nation),各個「國家」也形成了獨特的風俗和語言。然而,這份安逸卻止在了1788年1月26日。當日,英國第一隻皇家艦隊登陸傑克遜港,海上來的殖民者從此開始了在澳洲大陸的掠奪。之後兩百年間,原住民經歷了被驅逐出領地、孩童被強制隔離帶走等悲劇,而欺凌、強姦、屠殺原住民的案件亦常有發生。

目前,澳洲仍未有準確被屠殺的原住民人數。衞報在2019年製作了一份從1788年至1928年澳洲各地的原住民屠殺梳理,報導指,在這140年間,澳洲政府積極參與過至少有270場原住民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