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死刑釋憲一年後:懲罰落下、責任未了,不正義的情緒將往何去?

死刑釋憲一年後,第一聲槍響落下,國家責任卻仍未了,被害者家屬的痛苦及困惑何處安放?

台灣死刑釋憲一年後:懲罰落下、責任未了,不正義的情緒將往何去?
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攝:陳焯煇/端傳媒

有陣子,六十多歲的張介能時常失眠,夜半開車四處遊蕩。高屏山區產業道路蜿蜒,吊橋下潺潺水流聲時常伴他入睡。偶爾張介能會到望高寮,記起身為地科老師的妻子告訴他,灰禿的山陵,是類似月世界的惡地地形。黎明將至,他懷抱裝有妻子衣物的花色布包,看著月亮沉入西邊。

十一年前,張介能的妻子在高雄一處市場遭人隨機跟蹤殺害。曾獲得師鐸獎的她,甫走過五年抗癌歷程,事發前三天,才結束與合唱團為收留機構舉辦的募款公演。

「閉著眼睛,有時候是一團黑,有時候是一團白,然後漸漸擴大。」

張介能是第一個趕到妻子遇害現場的人。往後的日子,他無法止住懊悔,怪罪自己曾稱讚妻子的廚藝,使她為了準備料理而驅車前往市場。巨大雜訊充斥晝夜,張介能深怕繼續閉著雙眼,便會迎來爆炸。醫師告訴被診斷出憂鬱與躁鬱的他,無論黑或白,一旦爆炸,就是失去理智的時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