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人群,作者們的私藏好劇

面對嚴峻疫情不得不在家自我隔離時,他們最想看的是⋯⋯
2020年4月10日,香港維港旁的一部電視模型。
影視 風物

【編者按】我們希望有一些辦法可以幫助大家在久居家中時保持心情愉快,網絡上已經有很多食譜,很多直播表演,很多活用彈力帶的方法。最後我們決定找一些分佈在各地的作者向大家推薦自我隔離時的心水劇集。

劇是居家生活的一種環境音色,有時情緒飽滿,有時懶惰粗淺。它可能是與薯片、可樂同級別的發明,充滿工業氣息,從粗糙到精緻,附帶各種口味。在社交活動結束時,劇集原本應該填滿空蕩的起居室,給杯盞燈影加入一些回音。它為人生增添了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打發時間。

但我想我們自己總是不能被時間潦草地打發吧。況且眼下可以做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少,我們倒是有了理由沉得最深。這七部劇集如何霸佔作者們的小螢幕呢?既然突然有了最充裕的時間能夠煲最久的劇,我們可以聽他們細細道來。

註:按作者筆名首字筆畫排列。

《宋飛正傳》。
《宋飛正傳》。

就像是好友重逢,《宋飛正傳》

十二辰子——電影學者在巴黎

如果提一部最經典的情景喜劇/處境劇,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或許是《Friends》、是《Modern Family》、是《How I Met Your Mother》?這兩年,隨著《2 Broke Girls》爛尾,《The Big Bang Theory》完結,一度情景劇荒的我才終於打開了朋友推薦多次的《宋飛正傳》(Seinfeld)。

這是一部關於日常生活的劇,是對普通人生活中最瑣碎小事的解構和調侃。雖然其年頭已經超過30年,可其中的一切看起來都不過時,都仍是我們身邊會出現的有趣的人或事。《宋飛正傳》的看點正在於其「社會觀察」的屬性。劇中擔任主演宋飛的是美國棟篤笑/脫口秀演員 Jerry Seinfeld,每一集都從他觀察生活日常、社會現狀或兩性關係的段子開場,一段簡短的脫口秀後再正式開始一集的故事。劇中四個主角是生活在紐約的普通人,有時斤斤計較,吹毛求疵,愛貪小便宜,但真的遇到事還是熱情又仗義。不論是「地下鐵」的經典,「停車位」的爭奪,或是「中餐廳」的等位,《宋飛正傳》都以獨特的幽默方式講述生活。

在巴黎,閒暇時間我不是泡在拉丁區的獨立院線,就是和朋友約在高蒙百代看場新片,看劇一直都不是我的首選。然而,不愛追劇的我卻對這種獨立又輕快的節奏的情景喜劇情有獨鍾。獨身居家隔離的日子裏隨手打開一集看看,就像和國內三五好友重逢,換得一時輕鬆。

一個評價這樣寫道:「正是空無一物,所以包羅萬象」。《宋飛正傳》從1989年首播到1998年完結,九季180集漸入佳境,評論和口碑甚至還從第三季開始一路高昇。這部來自上個世紀美國的生活百科指南,被眾多電視雜誌稱為「史上最好的情景劇」。可惜的是,這樣一部美國人心目中「最經典的情景喜劇」沒有搭上千禧年後互聯網的快車,也基本消失在了中文世界裏。

《The Killing》。
《The Killing》。

緩慢感受生命重量,The Killing

何倩彤——火炭駿洋邨隔離街的藝術家

改編自 2007 年的丹麥電視劇《Forbrydelsen》,冷峻壓抑的北歐風移植到無晴有雨的西雅圖,小小城鎮,少女被殺,警探二人組明查暗訪,牽引出鎮裏錯綜複雜的瓜葛。賭場、賣淫、政治等讓城鎮得以運作的靜脈暗流,像解剖屍體一樣被呈堂細看。這樣的犯罪題材也許是司空見慣了,許多作品想變出新意,往往把受害人的屍身擺作裝置藝術,要以腥紅來勾引觀眾,或者援引更多陌生的學術名詞,讓偵探背負更多的病理包袱,使獵奇的獵人滿載而歸。但這部電視劇所採取的卻是減法。死者只有一名,不連環,不花巧,連屍身也不著墨,如它的名字 The Killing 一樣,乾㿜而純粹,不是更具情緒的 Murder 或 Slaughter。一宗命案,一個少女,花了兩季二十六集的篇幅去梳理,那緩慢的節奏頗為使人訝異,這竟然都只是為了一個人。

在疫症期間,暴跳的死亡數字容易使人忘記生命的重量,在一切停擺的當下,或者正是讓我們慢下來,去靜觀一部這樣緩慢的劇集,重新感受生命的重量,我只能說,你必定會記得 Rosie Larson 這個名字。第三季第十集〈Six Minutes〉也是經典。警探想為今天即將行刑的死刑犯翻案,名副其實的死線臨頭,時日無多。案情反覆,死刑犯的體重亦同樣浮動——如果無法準確拿掐生命的重量,那末當絞刑的地台下陷,身體將不能藉作下墮的衝力把頸骨折斷,他將花六分鐘的時間在空中慢慢斷氣⋯⋯ 幾多人在手續與流程裏被消磨,幾多人仍在繼續推動著這部喫人的機器,是使觀眾也感到窒息的一集。

《火花》。
《火花》。

以瑩光叫陣黑夜的志氣,《火花》

馬欣——在保鮮膜中隔離的影評人

儘管韓劇如今再怎麼流行,批判多麼讓人痛快。他們仍是一種被群像化的對抗,主角多是一眼可識別的標籤人物,做著各種形式的反抗。

但以個人為主,細細梳理他的人心,是過往日劇的強項。主角在磨礪後,掏洗出內在還沒崩壞的部分。尤其他們所拍出的日子感,仍有著如水一般,即便出口阻塞,各種情緒淤積淌水,日劇總不忘以這樣的輕來描寫生活之重。

如同你撿到一隻受傷的獸,順毛後,讓牠再度回到那人間黑森林的廝殺。比起許多劇鎖定大環境與議題來搏眼球。日劇讓你細看那渺小的人站起來的過程,並且以散文的節奏,疏散之中,更重視人過活的背影與細節。

日劇《火花》就是一種夢想之火燒不暖的概念,但那仍它們依靠的是希望的火,敢與暗夜叫陣的年輕志氣。主角們無論如何被生計擠到邊緣,漫才世界的競爭,泡沫經濟後年輕人的惶然與只剩求生,將新宿那點盛世的殘渣收整起來。

這個表面充滿光的東京,反照著幾個主角如螢火般的人生。無論台詞的意在言外,情感的不足為外人道,理想燃燒不全後的野火飄散,以極收來表達爆裂。加上主演如林遣細膩的演技,可收看也像閱讀的細膩,總能摀暖這世道的七分寒涼,三分暖。

《金牌救援 》。
《金牌救援 》。

比賽背後是人生,《金牌救援》

陳玠安——作家/樂評人往返於台北與花蓮

即使作為一個棒球狂熱者,也很難想像真實世界會發生這種事情:一部講述職業棒球故事的影集,話題熱度不輸隔壁棚《愛的迫降》或《浪漫醫生金師傅2》,最終回收視率還衝破19%⋯⋯更有甚者,劇的重點不在於「熱血」與「競技」,英文名稱“stove league”,講明了這是屬於棒球「休賽季」期間的故事:球員交易、球隊派系內鬥、找尋外國人選手、組織重整、選秀策略⋯⋯

以棒球為命題,《金牌救援》是獻給眾生的頌歌,獻給對「人的處境」有興趣的劇迷。編導把人物生存條件深刻緊扣,是棒球迷與否,絕對都經歷過類似本質性的危機或事件。

在每一個修煉場上,比賽背後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人生。

編劇的棒球新觀念與寫實上的堅持,很令我感佩:即使是小品,也要搞定專業,才能從事物的核心,打造迷人的故事。本來以為,會不會是“Moneyball”?看著看著,這真是屬於韓國的故事啊。韓國職棒多麼幸運,能得到如此真實的時代記述。

此劇播映期間,正值疫情升溫,2020年初始,全世界的職業棒球賽季,史無前例的延後再延後,講述關於棒球的休賽季的《金牌救援》,在各種情勢下,注定更顯得不凡。

《倫敦生活》。
《倫敦生活》。

深刻洞察的小確喪,《倫敦生活》/Fleabag(第一、二季)

賈選凝——在北京隔離的台大博士候選人

這套小確喪的迷你英劇,兩季加起來十二集,體量輕巧卻力道驚人。尤其難得的是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看更昇華,對於一部主角單一、困境又不複雜的短劇來說十分不易。故事雖然是喜劇設定,講一位看起來很「作」的豪放姑娘與她一塌糊塗的生活,但最後帶出的主題又都充滿悲劇性:孤獨、創傷、中產生活的偽善乃至人人都活在泥淖裏的悲憫。

探討都市女性境遇的影劇向來不少,而這套的力量則來自直接戳破所有歲月靜好的表象,甚至會讓觀眾覺得尷尬不適——因為女主角集合了一切最喪的特質,自毀又傷人,怎麼看都不討巧。但當劇情展開,我們看到她與父親、繼母、貌似成功的姐姐、以及周圍男性之間的相處狀態時,會發現她只是比「正常人」更隨心所欲更勇敢真實不怕受傷,所以也就顯得更負能量更自作自受也被傷得更徹底。生活就是如此荒謬,它以痛吻你,你卻要報之以歌,否則就會備受嫌棄。

必須讚嘆扮演女主角的 Phoebe Waller-Bridge,她不但憑第二季橫掃金球獎、艾美獎和美國演員工會獎,而且更是本劇編劇。其實劇本原本就是她創作的獨角戲,在2013年愛丁堡邊緣藝術節首演時走紅,其後被 BBC 改成劇集。她以對現實驚人的敏銳,挖掘出了當代女性看似獨立的生活狀態下像篩子一樣千瘡百孔的內心世界。而在因疫情被打斷日常秩序的當下,這套對生活之於女性的困縛進行深刻洞察的劇,非常值得一看。

《出境事務所》。
《出境事務所》。

防疫時代的台劇,《出境事務所》

鄭秉泓——WFH 十餘年的影評人

今年有齣「台劇」比被稱神劇的《想見你》還神,從第一季到第二季越演越熱烈,每天下午準時記得收看,從晚間新聞到談話節目都忙著討論今日「劇情」,若有突發狀況還會在早上加碼播映最新「集數」,這齣目前仍無下檔態勢的超夯台劇,正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所開設的每日記者會。

全民關注疫情記者會是為了活命,把它戲稱為追劇,只是苦中作樂的玩笑話,若真要推薦一部防疫時代的台劇,我的首選是2015年三月底首播的《出境事務所》,此劇雖然有點年代,知名度不算高,但是編導演表現俱佳,加上題材觸及生死,算是和疫情蔓延的當前氛圍有點呼應。

《出境事務所》透過幾名禮儀公司新進員工的視角,來討論長輩們向來避之唯恐不及的殯葬議題,編劇呂蒔媛過去兩年分別因為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及電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而這齣職人劇當初卻因題材敏感而在電視台間多方流轉,最後終於落腳客家電視台,全劇二十集為客語發音。

此劇由曾與呂蒔媛合作客語校園劇《牽紙鷂的手》的許肇任執導,他以一貫活潑靈動的生活化手法去呈現禮儀師的工作日常,舉重若輕刻劃種種生離與死別,在一干優秀演員的幫襯下(包括已是金鐘獎視帝、視后的吳慷仁、黃姵嘉和戲精級的柯淑勤等),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被拍出了草根味且充滿生命力,而呂蒔媛的劇本對於人際關係的寬容理解及弱勢族群的格外關注,則令這個故事超越職場劇格局,成為當時台灣社會最傳神的縮影。

《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
《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

理想主義是可貴的,《新聞編輯室》

錢佳楠——在美國中西部自我隔離的作家

疫情期間我在重溫艾倫·索金編劇的美劇《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艾倫·索金是我在對現實感到迷惘和焦慮時的慰藉,他的《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我也看了好幾次。這兩部劇受到的批評常常在於太過理想主義,完全不符合現實:華盛頓的政客不可能拋開個人利益而一門心思為公眾謀福利,也沒有傳媒集團會拋開商業利益,允許新聞從業者不追隨大眾關註的熱門八卦,只播報意義深遠的重大事件。但是,恰恰在疫情或者各種天災人禍的時候,我覺得索金的理想主義是可貴的。

疫情之所以會到今天這個地步,正是在於我們所謂的「現實」早就千瘡百孔。資本主義的發展讓我們今天都有著利益至上的潛在思維模式,因而疫情襲來的時候,我們想的不是要全球性的合作,而是相互推諉責任,以便自保;全球化的大公司在這個時候應當最先生存醫療物資,但是我們卻看到他們想著如何保護自己原有的產業不受侵犯,如何削減勞工以便平衡營收。而對大眾而言,這種自保,逐利都是再「正常」不過,完全可以「理解」的「現實」。我不接受。在索金的劇集裏至少有個理想主義的避風港,讓我知道去做「對」的事——而非讓自己「得益」的事——不會受到恥笑。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裡面提到的花火看了一點開頭,但是怕後面太沉重接受不了,所以暫時沒看。但是是一部好看的劇。
    The Newsroom 當年戛然而止也是很可惜。
    歪個小樓,最近趁著學校聽課一周,把West world 給煲了。作為一個從小看警察辦案,解刨屍體,人在電影電視裡被殺被傷的畫面也比較抽離。但可能結合最近的疫情,WW裡面不斷以傷害和殺害作為輪迴,竟然開始讓我無法面對這些傷害鏡頭。
    裡面描述的無論是西部世界樂園還是人類居住,都有所謂天才暗中操控一切。雖然感覺有點隔應,但還是很好看的。

  2. 虽然我(大概和很多人一样)被The Newsroom富有批判性和挑衅意味的开场吸引去看了这部剧,但我并不是很欣赏这部剧。我不认为这部剧的“理想主义”是很多影评所说的“不同于腐朽现实的崇高志向“;恰恰相反,我觉得它正是这一腐朽现实的遮羞布——正是在这种装腔作势的”理想”的伪装之下,现实中肮脏的部分被掩盖起来,甚至有的时候被呈现成“伟大”。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拉登被杀的那一集中最为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我觉得真正追求理想、努力向公众传达有价值的严肃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现实的新闻工作者,所做的应该是努力挖掘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政治、社会以及经济背景是什么(其背后当然少不了美俄等帝国主义的身影)。但是剧中角色的态度只是把拉登作为符号化的邪恶化身来对待,把美军杀死拉登当成是”正义的伟大胜利”,对其歌功颂德,并呈现一种漫画式的黑白分明、正义战胜邪恶的叙事。说白了,它并不是在宣扬真正的理想主义,而不过是一种特定意识形态的propaganda。

  3. The Newsroom超棒!!

  4. 我爱 Jane the Virgin

  5. the newsroom只有三季真的不忿啊啊啊啊

  6. 每年重溫The Newsroom~Will對八卦記者解釋甚麼是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的一番話到現在依然值得回味。劇本中往往不太符合現實中的理想主義,正是人們在現實生活裡追求理想的動力啊。

  7. 一月份在长途飞机上看完了 第二季 (没看过第一季),很赞。现在回想起来,长途飞机,熙熙攘攘的伦敦,又恨又爱的人际关系,以混乱为常态的生活,好像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

  8. 《火花》真的是人生日剧。当代青年追梦的冷暖人情尽囊括其中。导演技艺精湛,演员细腻沉静。有别于近年来日剧的虚浮,非常脚踏实地,是Netflix式的电影,质感十足,比又吉的原作还要更上一层楼。

  9. 我太愛端了 以上都是精選 the news room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10. Newsroom一生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