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劉克襄:山與海,瘟疫時期香港人的兩個挑戰

病毒終會消退,人性的瘟疫卻未必完結。當鄉郊成為瘟疫避難所,淨山與淨灘成為香港人的功課,但這卻是一種幸運?

2020年3月22日,船灣郊野公園。

2020年3月22日,船灣郊野公園。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劉克襄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3-23

#行山#香港山野#環境保護

有次從荔枝窩西側的山區前往烏蛟騰。我已算不清那是第幾回,走進這座蓊鬱森林的古道。半途上,什麼時候會經過哪條溪流、廢村或漥地,大抵都有個拿捏,看到了也總有一親切的回顧。但那天走著走著,熟稔的風景一路映照過去,總覺得好像多了些什麼。快接近村子時,愈發有著整個行山不太對勁的氛圍。

這樣心情怪異地下到最後的石階旁,看見一個透亮的膠樽(寶特瓶)遺落於腳跟前時,終於清楚了自己的不快。當下按耐不住,再度折返了稜線。回到那岔路的位置,隨即有兩個膠樽半遮半現,裸露於草叢。樹林裡不斷有文明的廢棄物,遺落在地面,那種非自然的違和一如芒刺在背。我好像被刺了幾十針。

我隨即把這兩個拎起,丟進備便的膠袋。接下再撿拾一路散落的膠樽、膠盒,甚至還有毛巾和步鞋。沒想到這樣一路東撿西清,再回到登山口時,竟也處理了一大包。

見微知著的隱憂

上個年代初,開始在香港郊野公園行山時,看到森林步道少有垃圾,甚感不可思議。一座華人居住的城市,近鄰的淺山竟能保持高度潔淨,一如歐美國家的自然山徑,委實是我難以想像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