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踩了警察這地雷——專訪《頭條新聞》吳志森X曾志豪

1989年首播,31年來為批評而生,從來也是政府眼中釘,但歷經數次或明或暗的壓力,一路有驚無險。直到2020年,《頭條新聞》發現,全港最不能批評的,可能就是香港警察。一輪性質不同的打壓,或正席捲而來。
吳志森與曾志豪擔任《頭條新聞》主持逾十數年,連同排練、變裝及忘詞重來的時間,團隊在一個多小時就拍攝了三節短劇。
香港媒體變局 香港 媒體 政治

3月13日下午3時許,香港電台的錄影室終於迎來遲到逾一小時的《頭條新聞》節目主持人──吳志森此刻頂著鳳冠,指尖戴著長長的護甲,在宮廷廠景登場演「太后」,在旁的曾志豪,架上墨鏡,身穿官服,飾演阿諛奉承的太監「小豪子」。錄影開始,他們快語連珠先以朝廷派發「薄口罩」予科舉考生一事展開對談,諷刺香港政府在疫情下如期舉辦公開試,又以「譚生菜」借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近日才定性疫情為「全球大流行」,反諷其做事手法「緊貼潮流」。

《頭條新聞》是香港電台(港台)的老牌節目,以嬉笑怒罵形式諷刺時弊,至今已有31年歷史,各國政要商賈,民生小事皆是批評對象,批評無禁區。吳曾二人擔任主持逾十年,連同排練、變裝及忘詞重來的時間,團隊在一個多小時就拍攝了三節短劇,數小時後,新一集《頭條新聞》就在週五晚上八點在港台電視頻道[播映][1]。

問團隊遲到原因,吳志森解釋,2019冠狀病毒疫情急速變化,短劇稿件變得難以下筆。他笑言:「現在我們每一句也要小心,小心很重要,一向也要小心,現在要額外、份外、更加、十分、一百分小心」,頃刻一面正經地道,「這是會扼殺創作。」

話中有話,只因港台近日風聲鶴唳,各方投訴接踵而來,其中一個矛頭直指最近曾在節目中諷刺香港警方的《頭條新聞》。港台是政府部門,也是本地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營運經費來自公帑,在2014年未有自家電視頻道前,節目主要在免費電視台播放。自2月中起,警方以處長鄧炳強名義兩度去信港台總編輯、即廣播處長梁家榮,投訴節目以嘲諷形式抹黑警隊,質疑誤導觀眾。期間,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臉書發文,批評梁家榮失職,建議「政府炒、警方告」。3月3日,港台收到警方第二封來信,就在翌日,通訊事務管理局公布,撤銷免費電視持牌機構須播放港台節目的指示,《頭條新聞》等節目翌日開始不在TVB黃金時段播放。

《頭條新聞》自1989年啟播至今,曾被建制派及特首評為「陰陽怪氣」及「低趣味」,每隔幾年,換主持、刪節目之說甚囂塵上,《頭條新聞》逐漸成為體現香港言論自由的寒暑表。邁入2020年,面對各方接二連三的舉動,資深傳媒人吳志森認為,現時已非節目的單一狀況,而是針對港台的「全方位打壓」;曾志豪則慨嘆,《頭條新聞》其實是一支溫度計,「市民、社會好熱,我們如實告訴你有幾度,38度了,火燒山了,你打爛溫度計,不代表社會靜下來,你只不過不相信,或不肯聽溫度計發出來的嗶嗶聲。」

飾演「太后」的吳志森在化妝間戴上頭飾。
飾演「太后」的吳志森在化妝間戴上頭飾。攝:林振東/端傳媒

## 頭條新聞的「原罪」

《頭條新聞》在1989年4月4日啟播,屬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製作的節目,以幽默諷刺的手法評論新聞,在本地傳媒響起平地一聲雷。六四事件後,節目曾論及中國保安部隊使用槍彈鎮壓,其中一個原因是橡膠子彈不足,主持人吳明林在節目中問:「為何中國那麼缺乏橡膠子彈?」另一主持回應,「不知是否全用來做橡皮圖章?」

吳明林是首任主持人,身兼公共事務組總監一職。他在《頭條新聞》25周年的訪問中解釋,節目是要做「報紙的漫畫版」,嬉笑怒罵論時政,也可測試當權者的容忍度。吳直接點出,只要看看領導社會的人有多不喜歡,就可以測試到社會的寬容度。

時至今日,節目形式更加多元,由昔日正經八板的對談,加入自創或彷作廣告、電視劇及電影情節製作而成的短劇。時事MV則是自1989來迄立不倒的環節,以經典流行曲為主調,再剪輯整理本地或國際新聞片段,並配上專家、學者訪問分析。歷年主持人名單則翻了幾翻,各代也有代表作,如盧偉力及古天農化身「盧科長」及「古秘書」,主力諷刺高官問責制。

公共廣播(Public Broadcasting)

以公眾利益為依歸的電台、電視廣播服務,在大多數地區,公共廣播資金由政府補貼,在個別地區,公共廣播也收取來自基金會、商業機構的捐贈。大多數公共廣播提供者為非營利機構。這一模式區別於國營廣播和商業廣播,1920年率先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創建,後在其他地區複製。目前較有名的公共廣播有日本的日本放送協會(NHK)、英國BBC、Channel 4、台灣公視等。香港電台是香港特區中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是隸屬政府的一個部門,但同時擁有編採自主。

2006年和2007年,曾志豪和吳志森先後以非公務員形式,成為《頭條新聞》的主持。42歲的曾志豪在大學畢業後,做了半年報紙記者,2000年就轉往港台工作,現時同是電台主持人。61歲的吳志森是資深傳媒人,曾任《風波裏的茶杯》、《自由風自由Phone》等電台烽煙節目主持。二人與監製創作不少膾炙人口的角色,由早年的包租森與孱仔豪,到近年的大帥與徐副官、唐僧與孫悟空,更不用說經典的太后與小豪子。

「一個醜的男人,扮一個醜的女人,為何會受落呢?我都覺得有點意外。」吳志森笑言。搞笑角色的背後,暗含理念。他說,太后代表荒謬天朝,一般用來借喻各地政府,而大帥與軍人近日則可以與評論警察相配合,而新增的縣官和師爺等角色,「理念是找個人來審案,有人申冤,有人要尋求公正。香港是法治社會,好多事都要法庭判斷,就能帶出很多東西。」

這是原罪,因為成日笑政府,(《頭條新聞》)一向被人鬧,久不久一個Cycle(循環)。

《頭條新聞》工作人員

對白辛辣過癮,一言中的,但主力寫稿的曾志豪強調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過分低俗Bad Taste不會講」。他引述監製,「領導人矮,你不可以笑他矮,他的身高與施政無關」,簡而言之,「笑你不是因你的外形,或你改變不到的事,而是你做出來的事,令人不鍾意。」

反修例運動過去大半年風起雲湧,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行為觸發大眾憤怨,坊間開始以「黑警」喚警察,《頭條新聞》則少有採用,除了節目廣播的限制,曾志豪說他更看重的是一個罵人的字眼背後,有沒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諷刺宗旨要留有餘地,有玩味,亦要意有所指,解得通。」

小心翼翼行事,但《頭條新聞》歷年也在箭靶之上。有在《頭條新聞》工作多年的員工看得通透,他向《端傳媒》解釋,「這是原罪,因為成日笑政府,(《頭條新聞》)一向被人鬧,久不久一個Cycle(循環)。」

前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與首任特首董建華。
前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與首任特首董建華。攝:David W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98年3月北京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直指,《頭條新聞》「陰陽怪氣」。2001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說,這是「低趣味」的製作。自此,這兩個形容詞成為節目標記。後來,撤換吳志森及曾志豪的消息不脛而走,先後在2010年及2013年流傳,當時的廣播處長分別是黃華麒及鄧忍光。

據說,黃華麒不滿的理由是吳志森演技差。吳如是駁斥,「頭條新聞之所以好笑⋯⋯就是你演技不好,才覺得好笑。」第二次換人消息來自鄧忍光,他由政務官空降港台,報道稱官方理據是製作團隊曾構思,主持在節目中扮演希特拉等納粹人物,故需問責。

重提舊事,吳志森形容此舉是「搵位入」(藉故找事),因當時只屬初步構思,他個人有保留,強調「沒有人說下一集就這樣做」,「這個idea完全是未成熟的,也無結論,怎知就被人拿出來搞,做到好大。」

儘管每次都是被當權者批評,但玩味細節,吳志森看到的是香港之變。他記得,在徐四民的年代,《頭條新聞》曾邀請對方受訪,徐也樂意在節目中對談,主持人則同時回應針對節目性質的批評。「就算是左派,(當時)都會覺得係有偈傾(可以對談交流)。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無問題的,講完之後,誰也不能說服誰,那就誰也不能說服誰,當時起碼有對話。」

徐四民是左派人士,有「徐大炮」之名。吳志森的記憶裡,面對其言論,時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還曾經為港台說項,說它作為一個公營機構,應扮演什麼媒體角色,為港台捍衛編採自主。

「已經很久沒有官員出來這樣說,這是已經絕跡了。」

《頭條新聞》新一季找來藝人王喜,化身主持「忠勇毅」,製作「驚方訊息」,兩星期一集。
《頭條新聞》新一季找來藝人王喜,化身主持「忠勇毅」,製作「驚方訊息」,兩星期一集。 影片截圖

## 來自警方的公開投訴:不能碰的地雷

新一波的批評,更來勢洶洶。

《頭條新聞》每年會休息兩次,每次約一至兩個月。今年2月14日開始播映的新一季,節目找來曾在殖民年代任職警察的藝人王喜,化身主持「忠勇毅」,製作「驚方訊息」,兩星期一集。第一次主要介紹「驚方」招募的筍工,談及警方在近來抗疫工作的表現及裝備,第二次則列舉自去年 6 月以來,多宗墮樓及遇溺案被判斷為「無可疑」。

這個新環節,正是點燃投訴浪潮的引信。

節目播映後,警方兩次以處長鄧炳強名義去信梁家榮投訴。首次投訴該環節顛倒是非、分化各政府部門,「多次以嘲諷形式抹黑警隊於抗疫期間工作的努力」;第二次則投訴,「嬉笑怒罵」的演繹會令人認為警察調查不認真、工作不專業,並質疑節目從來無譴責「暴徒」堵路縱火等暴行,警方亦會去向信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

通訊事務管理局回覆《端傳媒》查詢稱,就2月14日播映的《頭條新聞》接獲3288宗投訴,隨後的三集投訴數字分別為4、22及0,大部分指節目內容與事實不符、偏頗、誤導、抹黑警隊及帶有仇警訊息。

據《端傳媒》了解,《頭條新聞》團隊亦曾去信警察公共關係科邀約採訪,但警方未有回覆。3月7日,鄧炳強接受港台的電台節目訪問時稱,喜歡幽默感及看該節目,甚至認為扮演他本人亦無傷大雅,但強調不能發放錯誤信息「誤導市民」。

「終於殺到來了」,這是曾志豪當時的感受,「我覺得應驗了,大家說的:當社會靜下來,就是清算的時間。」

《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飾演小豪子、徐副官、悟空、包豪星。
《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飾演小豪子、徐副官、悟空、包豪星。攝:林振東/端傳媒

「過去半年,7.21,8.31和10月1,更多的事,我們《頭條新聞》也有批評過他,一樣笑過他,他不出聲?」曾志豪說,當疫情來到,社會靜下來照顧公共衛生,「他真的有餘暇,無論是出來秋後算帳拉抗爭人士,或終於可以針對傳媒,為他挽回聲譽。」

曾志豪仔細斟酌鄧炳強使用的字眼,認為「誤導」是一個大咒語。

意見誤導,即代表了有一個正確意見,才會有一個錯誤引導,這是最危險的。

《頭條新聞》主持曾志豪

他解釋,警方在7.21元朗事件,用了39分鐘才到場處理,若《頭條新聞》說成是兩小時,那就是事實誤導;但若市民或傳媒質疑,其做法不負責任,草菅人命,39分鐘會否太久,那就是意見批評。

「意見是沒有可能有標準的。意見誤導,即代表了有一個正確意見,才會有一個錯誤引導,這是最危險的。意見不可能有錯誤,你可以說基於錯誤的事實,」曾志豪說。

《頭條新聞》為批評而生,他擔心,權力要求要有正確的意見,變相淹沒批評的空間。

吳志森則認為,這次批評《頭條新聞》的性質與往日大有不同。

按其理解,過去政府其他部門有意見,會採用內部渠道表達,而不是以敵對的態度公開討論。吳志森解構,「以往講這麼多諷刺的東西,也沒有這麼大反應,正正是因為(這次)辣到了一個最敏感的人,就是我們諷刺警察、揶揄警察」。

「警察,他們是不能鬧的。香港電台正正踩了這個地雷,地雷一爆就炸到你了。」

《頭條新聞》主持人吳志森,飾演太后、大帥、唐僧、有為。
《頭條新聞》主持人吳志森,飾演太后、大帥、唐僧、有為。攝:林振東/端傳媒

吳志森更加在意的,是警隊連番動作折射的權力變化。

他提及,政務司長張建宗曾就去年7.21事件中,警方的處理手法跟市民期望有落差而致歉,惟惹來警員不滿,警隊員佐級協會主席林志偉公開越級批評;至9月路透社披露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商界閉門會議的24分鐘講話,「林鄭講的,她只剩下3萬個警察。」

「誰才真真正正在管治香港呢?」吳志森直言大眾觀感,「其實林鄭不是特首,鄧炳強才是特首。」

「政治就是觀感,我的觀感就是,很多第三世界的獨裁政府,軍人及武裝力量會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是保護政權很重要的維穩工具,」回到香港,「以往的警察是維持治安,今天的警察是維穩的工具。」

「你的批評,他(警察)會很緊張的,他會用自己的方法去震懾你,很多第三世界的獨裁國家會派軍隊警察拘捕你甚至聲明告你,不過今天的警察未到這個地步。」

吳志森看來,「由一個武裝力量的首領來開聲」,目的在於震懾媒體。「每一次我看見他(鄧炳強)笑笑口,我是不寒而慄的。」

已經在傳媒界打滾了38年的吳志森說,來自公權力的壓力長存,最困擾的還是會否帶來自我審查,「你下次度你所謂gag的時候,你會想很多東西」,「最大鑊的自我審查,是我寫了這一筆會引起什麼反應,不是factually有無錯,不是什麼法律後果,而是哪個哪個會否出聲,哪個哪個又會否寫信來,哪個哪個會否在Facebook說話。」

回到日常編務,吳志森和曾志豪異口同聲說,暫時表面上未有人會在開會期間走出來明言「不准說話」,但多年來越發猛烈的投訴,實在無可避免會讓人有所顧忌。二人在港台的身份是外判服務提供者,與其合作的大多是公務員,「相信有好多壓力,我們不知道的,他連講都不會講給我聽,就頂了下來」,他們說,只能感謝對方為創作保留空間。

2020年3月4日,通訊局公布撤銷免費電視持牌機構須播放港台節目的指示,無綫電視翌日立刻抽起港台節目,《頭條新聞》從此不在TVB黃金時段播放。
2020年3月4日,通訊局公布撤銷免費電視持牌機構須播放港台節目的指示,無綫電視翌日立刻抽起港台節目,《頭條新聞》從此不在TVB黃金時段播放。攝:林振東/端傳媒

## 小罵大幫忙?動搖人心?

「嬉笑怒罵」和「幽默諷刺」的表達方式惹來爭議,但撇開投訴,到底香港社會是否需要《頭條新聞》?

曾志豪的答案是肯定的。反修例運動期間,他記得觀眾在節目下留言,「靠你們一個禮拜半小時,才可以令到我喊完後笑返出來(哭完後又笑出來)。」

「過去半年真的壓抑到一個地步,你覺得走投無路。抗爭合法、不合法的手段,無改變過局面,所以人們過了一周,覺得人生無希望和出路。」曾志豪說。

替市民發聲,大膽表達對公權力的質疑,甚至發洩被壓抑的情緒,正是《頭條新聞》與傳媒新聞節目的最大分別,「我們是會幫你出一口氣」。曾志豪說,若正經報道「市民抱怨特首不聽民意」,並不會覺得好笑,但在短劇中,形容意指林鄭月娥的太后難以擔當接線生的工作,因為「要太后聆聽別人說話,這一點最難」,「一來我真的覺得,她不聽人說話,二來好笑,表達得幾抵死,你窒到她(你嗆到她)。」

去年11月,一名交通警員在示威活動期間,駕駛電單車直接撞向人群,最終被訓斥後復職,新聞報導只會平實陳述警察未有停職的事實。曾志豪則在節目中,以扮演常擦馬屁的徐副官唸出改篇的《木蘭辭》:「職職復職職,伙記要停職,停職不離職,訓斥又復職。」他著重的是,抒發人心的作用,「能否突顯荒謬?你可否令人產生無奈?還會有種自嘲,是這樣的啦,他最後還是復職。」

悠悠眾口從何而來?不是我們提出,才動搖人心,我們只是反映民心。

《頭條新聞》主持曾志豪

時局造就,《頭條新聞》去年7月原定放假,但最後發生了7.21事件,團隊史無前例即時加開三集。近來針對節目誤導的投訴湧至,曾志豪反問,警方調查案件有可疑之說,「追源溯本,絕不是有『驚方消息』。悠悠眾口從何而來?不是我們提出,才動搖人心,我們只是反映民心。」

他近來更想起一套舊有論述,有人會指責《頭條新聞》此類節目將大眾對施政不滿化為笑話,笑完就化解心中之氣,日後便不會上街,實際是小罵大幫忙。「想不到諷刺的是:曾在較平靜的時代,我們節目的笑話功能就被評為維穩;到現在變態的階段,人們就說你誤導市民,(讓市民對)對政府失信心。」

曾志豪說,難以估量市民在觀賞《頭條新聞》後會變得犬儒或勇武,但他認為,一個聰明的政府應懂得利用節目來探測民意溫度,若功利先行,也應保留節目,以助「維穩」;當下的政府卻是「霸道虛怯」,「我的權可以令異見聲音也消失,他就會說:為何不用?」

《頭條新聞》錄影廠,曾志豪觀看剛拍攝的片段。
《頭條新聞》錄影廠,曾志豪觀看剛拍攝的片段。攝:林振東/端傳媒

## 不是宣傳機器的政府部門

引申討論,要回到港台的角色定位問題。

港台在1928年成立,屬政府部門,也是本地唯一公共廣播機構,負責製作電台及電視節目。港台員工是公務員,另有非公務員合約的員工,薪酬全部來自政府公帑,統管內部事務的就是廣播處長,亦是港台的總編輯,屬於D5級官員,月薪逾25萬。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是傳統思維,港台批評政府,不時被攻擊為吃裡扒外。

「從建制派來說,這個官是食朝廷俸祿,亦都是一個媒體,自自然然就需要扮演一個宣傳機器的角色。在他心目中,香港電台就是需要為政府講好話,」吳志森分析。

香港電台與其他香港媒體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它要監察政府,監察有權力的人。媒體的性質,天生就是對權力不信任,不可以擦權力的鞋。

《頭條新聞》主持吳志森

不過他指出,建制派和政府統統找錯對象,政府新聞處才應該擔當宣傳機器的角色;朝廷俸祿之說亦有盲點,因港台營運資金來自納稅人,反而應該「作為市民的喉舌、為市民服務」,尤如其他地區的公營廣播機構,如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

吳志森眼中,「香港電台與其他香港媒體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它要監察政府,監察有權力的人。媒體的性質,天生就是對權力不信任,不可以擦權力的鞋。」

然而,商營媒體多的是,為何政府要花納稅人的錢養活一個公營傳媒機構,還要容許它議論施政和批評自己?他解釋,商業機構不是做不到為民喉舌、監察政府的角色,只是營運需要面對廣告商的掣肘,不時要依客戶面色辦事,公營體系正可以免去這方面的壓力。

這並不代表港台不受限制。港台在2010年與政府簽定《香港電台約章》,列明工作範疇及守則,另設立由行政長官委任的顧問委員會。這個顧委會在近來風波擔當著重要角色,現任主席陳建強是上任特首梁振英的競選團隊成員。他在警隊投訴後,主動去信港台要求解釋,後來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喜歡吳志森及曾志豪,但反問二人主持十幾年,是否要換人;顧委會更預備成立一個三人可開會的「工作小組」。

然而,翻查約章,列明顧委會屬諮詢組織,並無行政實權,亦不會參與港台日常運作及人事,上述事宜及編輯決定由廣播處長負責。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多次質疑,顧委會已僭越《約章》所載「向廣播處長提供意見」職能,意圖直接插手港台日常事務,摧毀編輯自主。陳建強回應稱,絕對無意亦不會干預港台的日常工作及人事。

被公開點名,兩名主持立場一致,「從來也沒有說不准換人,一換人就代表無言論自由。我們的說法是,為何要換?換了什麼人?其實才更重要。最緊要,你有無令人信服的理由?」曾志豪說,他們這一季至暑假前仍然繼續為《頭條新聞》工作。

王喜曾指「驚方訊息」環節有六集,按吳志森理解,沒有聽到有任何消息會抽起,「今(上)個星期又有王喜的環節了,我看看會否有第三封信。」

2020年3月13日,香港電台《頭條新聞》錄影廠。
2020年3月13日,香港電台《頭條新聞》錄影廠。攝:林振東/端傳媒

3月4日,通訊局公佈,撤銷免費電視持牌機構須播放港台節目的指示,無綫電視翡翠台已抽起港台節目。消息出街兩日後,主持在《頭條新聞》唱出流行曲《好心分手》的「好心一早放開我」,曾志豪說心裡卻覺得唏噓,節目捱過了中英談判,八九六四,香港的零三七一,「想不到2020年時,會被人宣佈在主流媒介(編按:指TVB)講拜拜。其實,不只是節目的悲哀,這是香港的悲哀。香港還是容不下一個諷刺節目,在主流媒體中出現。」

3月12日,廣播處長梁家榮發出一封「給同事的信」,尤如一張《頭條新聞》的成績單,先形容社會不同群組對《頭條新聞》「意見紛陳」,再重申節目內容特色是諷刺,借此針砭時弊,「絕非新聞報道」,最後羅列數據:自2月1日至3月8日,《頭條新聞》分別獲得逾3.4萬個讚賞及6500個投訴;而在今年首兩個月,YouTube則錄得1311.4萬觀看次數,在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收看次數為約688.6萬,分別在眾多節目中排行第二及第三。

成績看來亮麗,兩位主持卻感到悲觀,曾志豪認為,風波不會就此完結。

他憂慮,凡事「有一就有二」,映照內地傳媒狀況,他感慨「如果你心存饒倖,無電視,我看報紙,不看機關報,我看都市報。都市報也沒了,我有微博,我有大V幫我出頭。你發覺一路掃下來,掃到微信群跟阿媽的發言,可以了吧?李文亮造謠。」

吳志森也不敢鬆懈,「一定會得寸進尺,政治就是這樣,這是政治角力,他會咬你很多東西,直至你投降為止,所以缺口不可以被他打開。」

(實習記者陳欣其對此文亦有貢獻。)

[1]: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headliner/episode/626465

讀者評論 2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之前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而在油管上關注了《頭條新聞》,而今天,《頭條新聞》正正是因為文中提到的近3000個投訴而遭難。就像森叔和豪哥說到的那樣,《頭條新聞》就是一個社會的溫度表,把溫度表給打碎了,不代表火燒眉毛就沒有了。
    看《頭條新聞》的時候,為他的嬉笑怒罵而絕倒,但也擔心是否會因此而得罪權貴以致引火燒身。如今這擔憂竟毫無預兆地變成現實,讓人無話可講。

  2. 港台的節目選材是嚴肅的,製作也很認真,是坊間少有的高品質節目。

  3. 我愛《頭條新聞》!

  4. 表白一下端和头条,(づ ̄3 ̄)づ╭❤~

  5. 可能以后没内地小朋友能像我当年能在翻墙后疯狂追看香港电台,把九十年代到现在的头条新闻和铿锵集在各种渠道给补了,当年还有夜深人未静,反斗普通话反斗英语,当然最让我开眼的是医生与你,内地就只有什么中央台健康之路还有北京台养生堂那种毫无营养的垃圾
    我甚至会补政权移交前的每年的TVB的香港大事回顾
    话说香港商业电台把茶杯封了我也没忘记,共产党手是管不住的
    看这么多香港优质节目导致我无意间能二倍速听粤语

  6. 非常喜欢电视上的政治讽刺类节目,英国有 Have I got news for you, 法国对马克龙也毫不客气。从来没看过港台的<头条新闻>,但是可以想象,在现今的政治环境下压力恐怕是越来越大。希望这个节目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为艰难中的民生打气 - “There are so many jokes since we are in constant frustration and fear, and so forth. ”

  7. 《铿锵集》也很棒

  8. 大陆的舆论环境,唉,就不多说了…

  9. 香港電台是香港人言論自由的防線,我真的不敢想像香港電台像廣東南方都市一樣被侵食掉,只剩下再也沒有人會相信的新聞機構。
    香港人一定要守住!!

  10. @54321 所以在内地看综艺有点傻乎乎的感觉,我觉得《奇葩说》和《圆桌派》想讲的内容都被自宫。

  11. @melkeson 只识执生,边度发财就边度凉爽

  12. 我由小到大看《头条新闻》已经大概有26年了,自从翡翠台撤走港台电视节目后我觉得是个社会言论悲剧,因为广东省电视观众同港台电视节目由2020年3月10日起彻底讲再见。意味着真实的香港声音无法转给广东省电视观众,可悲的是老一辈都无视这回事,我觉得是悲剧,幸好每天能潜水油管看重播也是不错。

  13. @譚總書記 good

  14. 去年才看到rthk这个媒体,很好的节目

  15. 從小學時期一直追看頭條新聞,過去一年尤其意識到rthk的重要性。
    林鄭以為封節目之口就好威好打得,但其實失去了發洩口的憤怒只會轉化成仇恨,循其他渠道千百倍奉還。大禹治水都懂的道理,可惜我們的「100分」妹仔已經做中共奴才做到連小學知識都忘卻。

  16. 《头条新闻》是香港言论自由的晴雨表,非常认同。
    中国人总是爱去讨论所谓“言论的边界”,且不论言论的绝对自由,事实上大多数公众讨论根本涉及不到言论的边界。问候父母问候祖宗可以被允许,问候习近平或问候共产党就成了忌讳。这是当权者洗脑民众后的自我设限,中国目前文化圈、评论圈,甚至网络媒体上的无关政治的辩论节目,都是在被权力开刀。
    正如林夕所言,未审先自阉,文化落没,怪不得谁。

  17. 一直支持頭條新聞,所以能看到每一次風波,「廣播處長」這個職務都會被提及,似乎也承受最大壓力,好奇端會不會探討一下這個職位呢?為了維護採編自主,他們為什麼能扛下來自公權力的這麼多壓力?又或是反過來說,作為政府委派的官員,他們為何(還)干涉不了港台的採編自主?

  18. 对无名死尸案件我也很疑惑:他们的家属,没一个到媒体爆料吗?全部认为自己的子女是自杀?还是家属全都被威逼利诱恐吓,所以默不作声?

  19. 政府公帑一名才是誤導,早应改名納稅人公帑,

  20. 黑警死全家!!!

  21. 其實看出警察對多宗離奇死屍(全部不公佈名稱或個人資料,民間除了只有兩三句的的新聞稿外無從追查)的報導極敏感,花很大功夫警告不想有人再提起這些案件

  22. 香港人好心你地执生啦!

  23. 以前根本不會想到地雷竟然是警察。

  24. 所有自由世界的人們請注意,我們只為你們示範一次

  25. 看看大陸現在的傳媒環境,如果香港不想日後變成今日之大陸,請香港人現在就珍惜你們方寸的自由,用盡全力發出屬於人民的吶喊,頂住強權與暴政的重壓,此時此刻,你們別無選擇!

  26. 真羡慕有这样的节目...没有歌功颂德,没有正能量...

  27. 這個竟然是王喜、肥咗咁多…

  28. 从2011年开始翻墙看头条新闻节目,没想到可能会在2020年见到这个节目被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