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運動越演越烈,至今經歷將近半年而未平息,第6屆香港區議會選舉於11月24日順利舉行,選舉結果一反往常歷屆區選情況,民主派翻盤大勝,在452個民選議席中贏得388個議席,在18區控制17個區議會,徹底改寫區議會勢力平衡。民主黨取代民建聯成為區議會第一大黨,公民黨第二。在傳統泛民政黨外,亦有222個其他政黨及民主派人士取得議席,其中包括大量政界素人、前學運領袖。
另一邊,建制派全面崩盤慘敗,民選議席由上屆的325席跌至只有59席,多位身兼立法會議員職務的建制派重量級或知名度高人物落敗,包括何君堯、田北辰、麥美娟、周浩鼎等。多個建制派政黨昨日(25日)見記者,承認選舉遭重大挫敗。
觀乎452個選區的總體選票情況,民主派和建制分別獲得57.2%和40.6%的選票。在2015年區選,民主派有36%得票率,建制則獲52.4%,與上屆相比,前者錄得逾兩成增幅,後者則下挫一成二。在這次區選中,全日投票率達71.2%,逾294萬選民投票;今屆已登記的選舉選民人數達413萬,包括39萬新選民,各項數字皆為歷屆最高,打破香港各級選舉紀錄。在上屆區選,投票率為47.01%。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留意到有分析指區選結果反映市民不滿社會現狀,政府會認真反思區選結果。《香港01》引述消息指,北京政府對區選結果感到吃驚,雖已預期建制派形勢不利,但沒料想到選舉結果如此懸殊,或會改變北京對特首林鄭月娥的態度。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中國官媒昨日報導香港區選結束,產生452個議席,但內容沒有提及選舉具體結果。同時,新華社報導內容批評反修例運動嚴重影響區選進程,並指有亂港分子在選舉日滋擾愛國愛港候選人。
在一片崩盤及大勝的呼聲之中,端傳媒藉數據分析及訪問政治學者,分析這個選舉如何影響政治生態,兩方陣營的議會之路又應該怎樣走下去。
民主派歷史性翻盤:奪17區會控制權
在這次區選中,民主派候選人取得86%的區議會民選議席,反映香港史無前例的民意傾向。在歷屆區議會,民主派除了在03年第二屆區選中取得逾4成議席,能夠與建制派分庭抗禮之外,其餘時間都比建制派勢弱。建制派在過去3屆區議會都取得超過6成的議席,然而今屆議席卻暴跌至只有13%,徹底改變了過去5屆區選的勢力均衡。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香港區議會選舉行單議制單票制,為勝者全取的制度,雖然民主派取得逾8成議席,但若以票數計算,民主派取得逾167萬票,為總投票數的大約57.2%;而建制派雖然只得不足2成議席,但仍取得119萬票,為總投票數的大約40.6%。
連同27個當然議席計算,在全港18個區議會中,除了有較多由建制派控制的當然議席的離島區外,民主派在其他17區都取得過半數議席。其中,在黃大仙及大埔區議會,民主派參選人全勝,分別拿下該區全部25及19個議席。在中西區、深水埗、屯門、沙田等區,民主派議席數目均大幅拋離建制派。
在九龍城及觀塘區議會,兩派議席數目則較為接近,惟民主派仍佔多數。
建制崩盤,四成半當選議席屬險勝
承藉反修例運動的衝擊,今屆區議會選舉迎來突破:全港452個選區,每區都有超過一名候選人參選,是回歸後第一次實現零區自動當選。以政治陣營劃分,民主派一共有517位候選人,取得388個議席;建制派一共有476位候選人,取得59個議席。
觀乎452個選區的總體選票情況,民主派和建制分別獲得57.2%和40.6%的選票。坊間形容,兩方陣營的支持為「六四比」,甚至有說法稱,民主派只是受惠於單議席單票制的制度,單靠票差而獲得大比數議席。
端傳媒整理雙方陣營當選議席的得票率,反映勝選情況。計算方法為將每名當選者與排名第二的候選人的得票率相減,差距越小,代表其選情越為嚴峻,只靠些微差距才獲得議席,屬「險勝」;反之,則代表當選者的支持度相對穩固,可以大幅拋離對手。
數據顯示,建制派有46%議席,即27席與對手的得票率差距是在5%以內。最極端的個案是元朗屏山北選區的楊家安,差距只得0.05%,以2票之差險勝對手。建制派中,與對手得票率達21%的差距的只有3席,佔整體席位5%,該3席當選者皆為自由黨成員,其選區分別是來自收入較高的南區海灣、中西區山頂及灣仔渣甸山。
反觀民主派,得票率差距在5%以內的議席佔整體只有13%、即為51席。另有三成六當選議席屬大幅拋離對手,得票率超過對手逾21%。屯門兆置選區、民主黨林頌鎧與對手的得票率差距達56%,票差達4175票。
建制政黨連環失利
建制派多個主要政黨在這次區選中失利,多位身兼立法會議員、競遂連任區議員的重量級建制派人物在選舉中落敗。以民建聯為例,派出181人參選,只取得21席。其中,競遂連任區議員的92位候選人,只有12位成功連任。多位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在選舉失利,雖然黨主席李慧琼及成員柯創盛成功連任,張國鈞、鄭泳舜、劉國勳都在這次區選中落敗,值得注意的是,上屆循「超級區議會」途徑晉身立法會的周浩鼎,同樣失去議席,民建聯亦失去區選第一大黨地位。
昨早11時半,民建聯召開中委會後見記者。主席李慧琼直言今次選舉受到重大挫敗,為此懇切向市民致歉。李慧琼強調,未來繼續努力檢討改善,強調「我們的團隊不會散」。有記者問李會否就結果請辭,李慧琼指已在中委會提出辭任黨主席以承擔責任,惟中委會不接受。
同樣於選舉失利的還有工聯會,派出62人參選,只得5人當選。4位工聯會的立法會議員,只得郭偉強一人能保住區議會議席,麥美娟、何啟明、陸頌雄都在區選落敗。會長吳秋北總結選舉結果時,直言成績未如理想,但會尊重選民決定。他又認為今次敗選屬「非戰之罪」,指出選舉在非常不公平、極端不正常的情況下進行,候選人受到不公平對待。吳秋北表示工聯會在本屆選舉取得約18萬票,創歷史新高,認為市民已透過選票表態,反映對政府施政的不滿,期望政府在區選後推出實際措施,彌補分裂。
派出28人參選的新民黨更是全軍覆沒,其中最矚目的是,陳家珮參選海怡西選區,香港眾志黃之鋒亦有意競逐,惟被取消資格,由「Plan B」林浩波頂上,陳家珮仍輸逾900票。多位屬於其他黨派的建制派重量物人物都在選舉中落敗。屬於屯門樂翠選區、獨立的何君堯雖然取得逾2千6百票,但仍然輸給民主黨的盧俊宇,連任失敗。自2011年起當選荃灣愉景選區、實政圓桌的田北辰亦於這次選舉中,輸給挑戰者,民主派的劉卓裕。
民主派傳統政黨、政治素人獲利
多位建制派重量級人物選舉失利,而他們的挑戰者多為民主派的政治素人、學運領袖或社運人士。今屆民主派有400位區選候選人是以挑戰者姿態參選,其中274位成功當選,例如代表社民連出戰沙田瀝源的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出戰元朗元龍的前學聯常委張秀賢、出戰大學選區的政治素人任嘉兒等等。
政治素人以外,民主派傳統政黨在議席方面仍獲得極大進帳。其中民主黨派出99人參選,91人當選,成來屆區議會第一大黨。公民黨、新民主同盟、民協、工黨等政黨的當選率幾乎都達9成以上,成為來屆區議會主要的政治組織力量。
8位參選區議會選舉的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除了朱凱廸在元朗八鄉南落選外,范國威、許智峯、林卓廷、涂謹申、尹兆堅、鄺俊宇及梁耀忠都分別成功當選或連任。
上屆區議會適逢雨傘運動之後,當年有8位「傘兵」成功當選,例如灣仔大坑的楊雪瑩及沙田松田的黃學禮。今年,這8位「傘兵」全部成功連任。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昨早見記者時表示,今次區選結果是承接6月反修例運動下的民意大爆發,反映出市民的政治表態,不接受香港變成威權管治或警察城巿。但他表示,今屆區選投票率雖然非常高,不過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得票比例維持「六四比」;反映出社會對立和撕裂情況,促請政府盡快就警暴問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回應民間「五大訴求」。
選舉協調、地區工作:民主派的隱憂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在投票日前曾接受《端傳媒》訪問,當時形容是次區選會被視為一個「民意的審判」,當時預計大勝標準是約200個議席左右,「若得到過半數的議席,則是一個挺誇張的結局。」
馬嶽向記者解釋,當時估算是以有200萬人投票為基準,「沒有想過有近300萬人出來投票」,形容投票情況是「大爆發」,估計多出的100萬票,大部份來自民主派,屬「政治票」,另有小部份屬於較保守的選民,受運動影響,如交通受阻的情況激發而出來投票。
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得票率為「六四比」,接近過去雙方在立會選舉得票比例,有說法稱,不應對民主派的支持度過份樂觀。馬嶽認為,此說法並不合理。他說,若要分析雙方陣營選情,應該以歷屆區選結果作比對,而不是以立法會的得票標準作釐量。以2015年區選雙方陣營的得票率為例,建制派及民主派各佔52.4%及36%,今屆前者下跌至40.6%,後者則大幅攀升至57.2%。「民主派的支持,是比過去多十幾個百分比」,馬嶽估計,民主派新增的票源,部份來自對家支持者改變立場,部份則來自新增的支持者。
伴隨民主派大勝的憂慮接踵而來,派系能否解決內部分歧?其政治能量會否無以為繼?首個挑戰是區議會主席、副主席選舉,由議員互選選出。馬嶽相信競爭或分歧的問題不大,因獲勝者多為政治素人及傳統政黨的新星,在區議會的經驗不足,按常理應該會由資深區議員出任。
「今次勝出,就心雄了,人人也想出選。」馬嶽認為,更大的隱憂來自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協調任務變得困難,反而建制派較為謹慎,內部亦有權威(Overriding Authority)決定誰可出選。而按民主派過去表現,他說,不時有人未有協調機制,或不參與初選,而若未有遵守所定的規矩,體系內亦無權威作懲罰。
是次選舉以政治表態為重心,力量能否延續至下一屆選舉,同樣備受關注。在2003年的區選,選民同樣以選票「懲罰」護航國家安全法的建制派,民選議員中泛民與建制的席位分庭抗禮,對比達 43% / 47%,打破此前建制派壟斷區議會的局面。但在2007年區選,民主派卻大敗,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昨日在記招亦提及相關情況,提醒「不要因為一次成績好便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區議會地區工作極為重要,民主派一舉奪得388席,逾半為政治素人或屬於非傳統政黨。馬嶽表示,傳統政黨已有行之有效的機制,監察旗下區議員的工作表現。面對坊間擔心,素人未有組織監察,地區工作能力亦備受質疑。馬嶽舉例指,上屆當選的傘兵,在今屆全數成功連任,相信素人亦能有心於地區工作。
馬嶽表示,過去圍繞區議會的討論,主要是「蛇齋餅糉」及大白象工程等議題,功能遭矮化;民主派在17區奪控制權,未來應該循地方行政改善,長遠或可以考慮在憲制的角度出發,向政府推出區議會改革。
建制動員能力仍在,未來出路轉變為「改革黨」?
至於面臨崩盤的建制派應該如何處之?時事評論員、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名譽講師袁彌昌對端傳媒表示,從此次區選結果看來,香港建制派未來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轉型為「改革黨」。「這次他們(拉票)主要sell反暴力,而恰好外面真的有很多暴力,其實已經很應景了。」袁彌昌說,但慘敗的結果顯示,建制派無法回應更廣闊的市民的訴求。
袁彌昌曾為特首候選人曾俊華助選,後加入建制政黨新民黨擔任政策總裁一職。早前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袁彌昌曾指出,根據建制派7月份的內部民調,建制派支持度由此前的接近五成,下滑至三成,甚至更低;從這次選情看來,目前支持度「原來未跌到這個地步」,同時因為選舉前兩週多示威者暴力升級的情況,建制派一度以為可以收復部分失地。
「但其實單議席單票制真的很殘酷、很恐怖的,比立法會選舉的比例代表制恐怖,」袁彌昌表示,不過他認為,如果仔細看選票,建制派不少候選人儘管落敗,但其實有取得比上屆高的票數,顯示建制「動員能力依然健在」。
端傳媒檢視多名建制雙料議員在2015及2019年的得票,工聯會郭偉強、麥美娟、民建聯柯創盛及劉國勳,4人上屆皆是自動當選,今屆同遭人挑戰,最終只有郭偉強及柯創盛能夠力保不失。雖然取得議席,但兩人與競逐候選人之間的得票差距分別只有0.74%及2.12%,絕非穩勝。
同樣保住議席的雙料議員有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及報稱獨立的謝偉俊,前者比上屆取得多337票,但得票率則大跌25%。而落敗的雙料議員中,其得票與上屆相比,分為多130至1458票不等,而得票率則跌了5.92%至21%。
單純以選票劃分,出現建制派票數增但仍落敗的情況。馬嶽則認為,不應該假設建制派的所有票源皆是組織票或「純粹聽話的死票」,他指出,受惠於高投票率,「多了1000人出來投票,不會所有人也是投給民主派,當中可能有200人是投予建制」,難以直接用來評定建制派的動員能力。
這次選舉將帶來長遠的格局變化,袁彌昌指出,一是意味著泛民將有可能拿下接近500席的特首選委,因為這次泛民很有可能全取特首選委中來自區議員互選的 117 席,再加上上屆來自專業界別的345席,「這個還未看商界,商界之後的態度也是耐人尋味的」。不過很迫在眉睫的,是明年立法會選舉,根據規定,70席立法會議席中,一席由區議員互選,另5席為須獲得15名區議員提名才能參選的「超級區議員」。「明年立法會選舉,超級區議員的部署要重新進行了,我想至少建制會失去四五個立法會議席,」袁彌昌表示。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