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條例

從邊緣青年到社群領袖,印度裔社工:一起學習維修香港

「有人覺得對話根本沒有什麼成效,我就說,『不是啊,你看我們現在的對話不就在working咯!It’s not overnight!一日、三個鐘的對話,一定無得解決所有香港的問題,but this is the start!」

Jeff在2014年成為了香港第一個印度裔註冊社工。他後來進入香港NGO基督教勵行會,服務在港尋求庇護的難民。

Jeff在2014年成為了香港第一個印度裔註冊社工。他後來進入香港NGO基督教勵行會,服務在港尋求庇護的難民。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記者 莫曉晴 端傳媒記者 陳倩兒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10-27

#逃犯條例

很少人不知道尖沙咀有座重慶大廈,但走進去的人,總是不多。

對華裔圈子而言,那是另一個世界——非洲人和南亞裔人謀生開店的地方,和自己無緣,甚至有些混亂危險。不過,剛剛過去的週五,重慶大廈卻迎來大批本地市民,從下午開始,排隊參觀的人就絡繹不絕,有年輕人有中年人,有拖著小孩的媽媽,大家在門口排起了十多米的長龍。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重慶大廈,從來沒有見過香港人這麼有patience(耐心)的排隊,」Jeffery Andrew一臉興奮。他今年34歲,祖籍印度,在港土生土長,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又常常混雜英文單詞。五年前,他剛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南亞裔註冊社工。

自從民陣發言人岑子杰遇襲、傳言襲擊者為南亞裔人之後,過去十天,Jeff就沒有停下來。他組織朋友們一起去醫院探望岑子杰,20日九龍大遊行,他又與一群少數族裔一起,為遊行人士派水打氣。25日,他叫上巴基斯坦裔的好友KK,多年服務少數族裔的社工王惠芬,還有自己太太等,組織了重慶大廈導賞團,半天之內分批接待了1300人,免費帶大家逛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人開的商店,認識不同族裔的文化,不少香港人興致勃勃地喝起非洲烈酒,了解印度朋友怎樣刮鬍子,如何過新年。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