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香港詩人淮遠:敘事詩和即時詩最適合這個時代

以魯迅來說,不要談甚麼承繼魯迅精神,現在的創作者連學到魯迅的一半也很困難了。

詩人淮遠。

詩人淮遠。攝:Eason Lam/端傳媒

特約作者 崔舜華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11-09

#詩歌

見到香港詩人淮遠,是在今年的台北詩歌節。他的詩利得像短匕,人瘦得像隻筆。倚在咖啡店窗邊,淮遠半個身子消消溶進午後的光線,淡色襯衫配上清淡五官,教人不知該怎麼想像,那麼多異怪與暴烈便是從這樣的人物體內湧出,妥貼收服了數十載文藝青年。然而, 淮遠自己也未嘗不擁有一顆文青之心,他有嚴重的收藏癖,年少時偷書出了名,後來自己出了詩集,僅印不到兩百本便絕跡;他的語言像刀,情緒又似火,火中熊熊燒煉著一顆光燦燦金心,迄今普照著這世間光怪,紅塵陸離。

詩人淮遠。
詩人淮遠。攝:Eason Lam/端傳媒

偷書人的江湖法則

195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在初長成人的過程必定躲避不了1960年代起湧入香港的西方思潮:反越戰與嬉皮(Hippie)成為關鍵詞,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擊出時代節奏,左翼思想擄獲青年之心。而一名出生於1950年代初的香港叛逆少年,浸身於六八學運的浪頭,親見過六七暴動的現場,這些沒有讓少年成為一名典型的左青,也許性情太孤傲,也許心智太敏感,正值高中生年紀的少年淮遠所揣懷捧讀的,並非《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而是一本本薄薄的詩選集。

「中學時,我喜歡讀台灣詩人張默、洛夫、瘂弦編選的詩,像《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等等。我讀書是比較雜亂的,東看西看,當年香港的國文課上,老師教我們讀的都是舊文學,想要接觸現代文學的話,九成都得去書店找書。」步入書店,淮遠從此置身於一個新鮮的大千世界,「1970年代時,香港還有很多小本經營的樓上書店,主要出售中文書,我都看台灣出版的書,到了高中就愛上看國外的攝影集跟畫冊,而這一類的書只在辰衝書店(註:香港老牌英文書店)這種連鎖書店才有,想要但沒錢買呀,所以我高中就開始偷起書來。」

自言偷書頗具專業水準,偷的原則卻頗有幾分俠氣:他從不偷小書店,只偷大書店,「跟現在比起來,以前香港到處都是窮孩子,我雖然喜歡看書,卻真買不起,余光中、夏菁的詩集還可以從圖書館借,但我想要擁有更多的書,想要,就開始偷。」淮遠正經地分析,偷書有實際的理由,也有不實際的原因,「實際的話就是需要書來讀,不實際的原因則是偷書有一種麻癢的刺激感。」讀培正中學時,被寄宿生活給悶壞了的淮遠,隨同學偷溜出校園,跑進百貨公司偷進口罐頭,回到宿舍互相炫耀自家戰果,「壞習慣大概就是那時候養成的。」淮遠笑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