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詩人淮遠:敘事詩和即時詩最適合這個時代

以魯迅來說,不要談甚麼承繼魯迅精神,現在的創作者連學到魯迅的一半也很困難了。
詩人淮遠。
文學 風物

見到香港詩人淮遠,是在今年的台北詩歌節。他的詩利得像短匕,人瘦得像隻筆。倚在咖啡店窗邊,淮遠半個身子消消溶進午後的光線,淡色襯衫配上清淡五官,教人不知該怎麼想像,那麼多異怪與暴烈便是從這樣的人物體內湧出,妥貼收服了數十載文藝青年。然而, 淮遠自己也未嘗不擁有一顆文青之心,他有嚴重的收藏癖,年少時偷書出了名,後來自己出了詩集,僅印不到兩百本便絕跡;他的語言像刀,情緒又似火,火中熊熊燒煉著一顆光燦燦金心,迄今普照著這世間光怪,紅塵陸離。

詩人淮遠。
詩人淮遠。

偷書人的江湖法則

195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在初長成人的過程必定躲避不了1960年代起湧入香港的西方思潮:反越戰與嬉皮(Hippie)成為關鍵詞,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擊出時代節奏,左翼思想擄獲青年之心。而一名出生於1950年代初的香港叛逆少年,浸身於六八學運的浪頭,親見過六七暴動的現場,這些沒有讓少年成為一名典型的左青,也許性情太孤傲,也許心智太敏感,正值高中生年紀的少年淮遠所揣懷捧讀的,並非《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而是一本本薄薄的詩選集。

「中學時,我喜歡讀台灣詩人張默、洛夫、瘂弦編選的詩,像《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等等。我讀書是比較雜亂的,東看西看,當年香港的國文課上,老師教我們讀的都是舊文學,想要接觸現代文學的話,九成都得去書店找書。」步入書店,淮遠從此置身於一個新鮮的大千世界,「1970年代時,香港還有很多小本經營的樓上書店,主要出售中文書,我都看台灣出版的書,到了高中就愛上看國外的攝影集跟畫冊,而這一類的書只在辰衝書店(註:香港老牌英文書店)這種連鎖書店才有,想要但沒錢買呀,所以我高中就開始偷起書來。」

自言偷書頗具專業水準,偷的原則卻頗有幾分俠氣:他從不偷小書店,只偷大書店,「跟現在比起來,以前香港到處都是窮孩子,我雖然喜歡看書,卻真買不起,余光中、夏菁的詩集還可以從圖書館借,但我想要擁有更多的書,想要,就開始偷。」淮遠正經地分析,偷書有實際的理由,也有不實際的原因,「實際的話就是需要書來讀,不實際的原因則是偷書有一種麻癢的刺激感。」讀培正中學時,被寄宿生活給悶壞了的淮遠,隨同學偷溜出校園,跑進百貨公司偷進口罐頭,回到宿舍互相炫耀自家戰果,「壞習慣大概就是那時候養成的。」淮遠笑笑。

換個角度想:少年偷書,其心必愛書,說起當年最常翻的書,除了詩集和小說,淮遠樂樂地指出,在學校宿舍裡,最常晚上不睡覺蒙著棉被偷偷翻閲的則是「小黃書」,其源頗有傳統,是學長留給學弟、一代傳一代而得來。但淮遠推薦年輕讀者必讀者,則是魯迅,「從文學水平和思想高度來看,不論是以前英屬殖民地的香港,還是現在處於動盪時期的香港,魯迅的作品在任何時代都適合年輕人閲讀。我個人比較偏愛《阿Q正傳》,」淮遠指指鼻子,「因為我覺得自己就很阿Q。」

那麼,偷書的癖好是因何喊停的?「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之後,我發現香港的法令規定對於偷竊行為越來越不利,小孩子偷東西頂多會被罵一頓,但成年之後還偷竊就危險了,可能會被抓去關,加上我也開始工作賺錢,所以之後就自己買書,不再偷了。」偷書數載,這名雅賊是否曾失手過?或者,他心中有沒有始終沒得手的夢幻逸品?淮遠很快地答──沒有,「我是有收藏癖的人,玩具、陶瓷、襪子都是收藏品,書只是其中一種,只要我想,就偷得到,就算那本書又厚又重,也從未失手過。在高峰期,我家的藏書超過上千本,現在卻不多於一個書櫃,因為現在買書、讀完了,就轉手送給朋友。以前我一晚上可以讀完一整本書,最近幾年記性越來越不好,一本書今晚看幾頁,明晚看幾頁,結果前一天看的內容都忘光了,一直不斷重新看起,所以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那麼多書了。」詩人此言,頗有斷捨離的意味。

詩人淮遠作品。
詩人淮遠作品。

用筆磨刀鋒

詩人瘂弦有言,肥胖是詩人的恥辱。而淮遠必定是遠遠地避免了這項羞恥的,他身材極瘦,瘦得像一隻筆一把匕首,也像他的詩,像磨鋭的刀鋒鑠鑠地亮著利光,人與詩竟是出奇地一致,好比他在1987年自費出版的傳奇性詩集《跳蝨》中,這首同名短詩:

我看見一群跳蝨攀附著風
風說我不想帶著塵埃旅行。

風說得對
事實上跳蝨和塵埃一樣
但牠們說:

我們想你吹掉
我們身上的塵埃。

〈跳蝨〉

又例如〈蝦〉:

做一架鏟泥車
不要做一隻蝦
鏟泥車是坦白的
蝦卻不能捉摸。
一個人有權知道
別人張開雙臂
是要來擁抱他
還是加以兜捕。

事實上,淮遠早年屢獲編輯賞識的作品主要是長詩,從人云頗有超現實主義意味的長詩,趨向《跳蝨》中短刃般一筆見血的短詩,風格由魔魅轉向極簡。這樣的轉折,常有人說他是受1970、1980年代活躍的劇作家邱剛健影響;但更精確地說,是受到邱剛健的翻譯語言影響,而非直承邱詩。「有人說過我寫短詩是因為被邱剛健影響,但其實不太對,1970年代中期,我與邱剛健都翻譯了一些東歐的詩歌,東歐的詩作比較短,風格、語言比較簡潔,當時我把自己翻譯的詩與邱剛健的譯本做比較,發現邱剛健翻得更好,這引導我開始去想像短詩的力量──如果一首詩用很短的字數可以寫就、所表達的力量、意義與一首長詩相等,我們為何不寫短詩?」

淮遠說,詩是精鍊的語言,他相信越精鍊的文字可以表達越豐滿的意義,不過對他而言,長與短之間並無隔閡,「我寫長詩與短詩是同時進行的,我還是強調詩裡的敘事元素,有些詩必須要完整地包含整個故事,這是短詩表達不來的。1990年代我移民去加拿大生活,寫過一首〈拾鹿〉,全詩差不多一百行,可見得我還是有在寫長詩的,只是用的語言比較直白些。」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從這段話來看,淮遠確實地符合了張愛玲的高標準──他從中三開始寫詩,作品早早地發表在《蕉風》、《當代文藝》上;從《學生週報》開始啟用淮遠之名;中五時就成為當年頗具代表性的地下刊物《70年代雙週刊》編輯。淮遠的文學之路開始得非常早熟而響亮,「以前有人說我的長詩是超現實主義,但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超現實主義?年輕時我讀余光中、夏菁,我相信這兩位詩人對年輕寫作者有一定的啟蒙作用,後來我喜歡洛夫與商禽,他們也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 淮遠還透露,寫長詩還有一項相當實際的考量,「我也考慮到稿費呀,當年《學生週報》的稿費是一行行地計算,寫越長稿費越多,再來,一首長詩可以佔據報紙的全版,好威風的!」

詩人淮遠。
詩人淮遠。

詩成為即戰力的時代

成長於社會運動精神強烈的1960年代,中三時曾親見六七暴動的現場,中五時出任《70年代雙週刊》最年輕的編輯,年少時所生活的香港對淮遠來說,猶如一座巨大的遊戲場,少年於其中漫遊放歌,在高樓叢林間尋找自我的落錨點。「六七暴動給我唯一的感覺是危險,街上到處都是土製炸彈,但又覺得有趣,放學後去彌敦道看警察拆炸彈,年輕時不知道嚴重性,對與錯的價值觀還沒建立起來,倒是加入《70年代雙週刊》之後,思想、身體都有某種長大成熟的感覺。當時美國文化相當風行,我不喜歡上課,想法又偏激,可以說是個憤怒青年,這代表我也是反建制派的,直到《70年代雙週刊》讓我開始接觸無政府主義、反共思想等等,很接近我本來的想法。」

懷遠回憶道,少年時所經驗過的社會抗爭主要有兩項:1970年代在香港發生的中文運動與保釣運動,但當年的運動性質與如今的黃雨傘革命、反送中抗爭有相當的差異,「為什麼現在香港的年輕人參加抗爭便視死如歸?我認為最大的分別是切身感。爭取保釣,比較像心懷浪漫的革命者,所爭取的目標與實際切身利益是有距離的。但現在的香港年輕人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了,香港的經濟也看不見未來,已經買不起房子了,若連自由和民主也失去的話,那就真正是什麼都沒有了。」

因為反送中運動,淮遠的詩產量陡然暴漲,包括在抗爭剛展開的六月所寫下的〈記你老母頌(聞六一二大遊行記者被警察推搡辱罵)〉、〈遲八日的悼詩——悼跳樓的黃袍抗爭者〉,記抗爭百日的〈百日哭〉,以及淮遠個人臉書上,幾乎以每日一首的頻率,為抗爭群眾寫詩,但早在1970年代,年輕的淮遠便寫下〈沒有體育精神的人〉:

公證人叫預備
我們靜待哨子的聲言
我看見下面的海洋
被分為兩截
一左一右
我們將落在中間
⋯⋯

公證人一聲哨子
我們躍下去
我看見每一層的窗
都敞開著
裏面的人
都擱下了工作
⋯⋯

但這時候我忽然想到
我不該繼續下去。
這並不是我認為
調劑一下緊張的都市生活
有甚麼不對
⋯⋯

而是
即使我一馬當先降落到終點
勝利的也不會是我
勝利將只屬於主辦人
和觀眾
連同那個
對我微笑的
女郎
⋯⋯

這首篇幅頗長的詩作中,詩人設計了一場荒誕的跳樓比賽,藉此指涉香港人的生存困局,以及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無路可去(只能從高樓躍下)與無理可喻,「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產量很少的詩人,但因為反送中運動,我在網路(臉書)上產量爆發,寫了很多以敘事為主軸的詩,在現今這個時代,大家在臉書寫作或者即時發文,都有紀錄社會現實的作用,我覺得這樣的形式恰好可以記錄每個人的所見所聞和所經歷的事件,把被社會遺落的細節呈現出來,所以敘事詩和即時詩最是適合這個時代,力量甚至大過於抒情詩。」

淮遠說,這一代的香港寫作者能發揮的社會作用很有限,因為讀者太少,文學場子太冷,「我想可能台灣的情況比較好些,香港的文學讀者很少的,以魯迅來說,不要談甚麼承繼魯迅精神,現在的創作者連學到魯迅的一半也很困難了,魯迅是超越時代的文人,可以影響好幾世代的讀者,但現在的寫作者要影響當代都是個大難題。我們放眼中港台三地,香港對文學相對地最不重視,中國大陸則有審查機制,文學的社會作用也是有限的,我認為台灣反而是最能發揮文學的社會影響力的地方。」

淮遠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形容眼前香港所面臨的現實,一樣可以套用到寫作者身上,「我想大家主要該寫好各自的作品,努力地大膽地去發展自己,只要夠勇敢、願意發聲,一定有人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但同時不該太在乎有多少人響應或按讚,總之,寫就對了。」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什么是即時詩

  2. 沒有啊,他直接說他偷書了。

  3.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4. 這是香港寫手寫的。用交叉眼光或有新鮮發現——香港寫手寫大陸作家,大陸寫手寫香港作家(上次有一篇是賈平凹)。看看別人能看到什麼,也是種交流。否則,還是會流於小眾圈子的抒情和告白。感情是主觀的,沒有說服力。去除形容詞,或者真的會有用。
    香港的媒體寫手有自鑄新詞的習慣,比如「怪異」寫成「異怪」是為何?什麼叫「樂樂地」?活用故有的或比輕易創造新的更好。
    比如「他的語言像刀,情緒又似火,火中熊熊燒煉著一顆光燦燦金心,迄今普照著這世間光怪,紅塵陸離。」
    過了。想必他本人也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