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條例

專訪美中關係學者:香港是新柏林?示威者太暴力?《人權法案》能否過參議院?

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院長杜克雷(Clayton Dube)和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與端傳媒分析《人權法案》背後的國際形勢。

2019年10月14日,市民在中環遮打花園集會,要求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2019年10月14日,市民在中環遮打花園集會,要求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攝:劉子康/端傳媒

特約記者 余樂斯 許創彥 發自美國加州

刊登於 2019-10-19

#逃犯條例#香港

編者按:香港困局,你我都不是局外人。反修例運動蔓延四個多月,單一的修例議題,觸發史無前例的管治危機,戰場更延伸至國際層面,一國兩制這場制度實驗,面臨九七以來最大的挑戰。困局中埋藏了哪些新老問題,博弈中的各方在想什麼,如何研判進退,局面將走向何方?「拆局」將帶來系列專訪,邀請學者、時評人、政界中人,與我們一起拆解局勢,理順脈絡,探尋出路。

10月15日,華盛頓國會山莊,《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稱《人權法案》)、《保護香港法案》及《與香港站在一起決議案》三份草案獲眾議院通過,在香港示威者看來,這是持續四個多月的反抗運動在國際戰線的一次小報捷。

最受關注的《人權法案》,目前仍等待參議院審議,如果獲批,美國國務卿須每年向國會報告,分析香港自治狀況,衡量應否保留「獨立關稅區」地位。

另外,法案生效後的180天內,美國總統要先提交第一份「侵害」香港人權者的名單,禁止他們入境及凍結在美國的資產。目前建議的名單中,包括官員、警察、議員,甚至18區民政專員,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何君堯均榜上有名。

《保護香港法案》則譴責香港警方違反國際標準,侵害示威者言論和集會自由,倘若通過,將禁止美國政府出售催淚彈、橡膠子彈等人群管制工具,直到警方停止侵害人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