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邁可:香港危機,會變成另一場持續三十年的衝突嗎?

隨着香港的危機越來越看不見解決的跡象,這次衝突也越來越像當年北愛爾蘭那場「麻煩」起初幾年的情形——而最終持續三十年,導致三千人喪生。
2019年9月29日,金鐘衝突現場的示威者。
逃犯條例 香港 中港關係

人群大批湧向街道,要求基本的政治權利。揮舞大棒的防暴警察向他們發射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衝突已延續多日,說明被激怒的群眾,與被孤立和反應不力的政府之間隔閡日深。

這聽上去很像2019年夏天的香港,即我所居住的地方,但實際上我說的是五十年前的北愛爾蘭。隨着香港的危機越來越看不見解決的跡象,這次衝突也越來越像當年的那場「麻煩」起初幾年的情形——而最終持續三十年,導致三千人喪生。作為記者,我在1970和1980年代報導了北愛爾蘭的衝突。過去三年裏,我對歷史做了研究,目的是為了寫一本有關已故的凱文·博伊爾教授的生平。博伊爾教授曾是北愛爾蘭民權運動的領袖,後來成為一位傑出的人權律師。

北愛爾蘭的城市皆為維多利亞時代風格,鄉野崎嶇不平,宗教之間的敵意持續了幾個世紀,似乎與人口密集的香港這樣大都市大相徑庭。這樣的對比是鮮明的,尤其是因為這兩個社會所面對的,都是昔日不列顛殖民地所遺留的令人痛苦局面。

隨着香港的危機越來越看不見解決的跡象,這次衝突也越來越像當年的那場「麻煩」起初幾年的情形——而最終持續三十年,導致三千人喪生。

1922年,天主教佔主導的愛爾蘭其他地方脱離英國獲得獨立,而北愛爾蘭的新教教徒(他們主要為蘇格蘭定居者的後裔,其祖上當年代表英國殖民愛爾蘭)為保障自己的主導地位,創建了一個小國。當年的「麻煩」運動一開始是一場和平抗議運動,是北愛爾蘭占人口少數的天主教徒,要求享有與占人口多數的新教教徒和其他英國公民相同的政治權和民權。正如博伊爾在我寫的書中所說的:「我當時因為不公正而很義憤:那麼一大批人口竟然在英國的統治下,被排斥在政治權力結構之外!」而北愛爾蘭新教占主導地位的政府,起初的反應是冷漠、敵意,支持警察對這一運動進行鎮壓。

香港2019年的抗議活動開始時也是和平的。其直接觸因是北京所任命的特首林鄭月娥的一項法律提案,允許將人從香港引渡到中國大陸,即中國共產黨控制司法體系的地方。但更為深層的焦慮使人們的擔憂加劇:香港經濟不公平日益加重,富人獲益,而年輕人前景黯淡;政治決策由北京和此地不關心群眾生計的商業巨賈所主宰。這種情形與中國在英國殖民統治150年後結束之時——即1997年——所許諾的相去甚遠,即最終通過全民普選選出香港特首和立法會成員。最近幾年,新當選的年輕立法者已經提出了這些問題,但政府以站不住腳的程序之由將他們驅逐出立法體系,使這一動作似乎純粹出於政治原因,從而加劇了人們的被摒斥之感。

儘管律師、商業團體和普通市民已發出警告:引渡條例會使香港的獨立司法陷入危險境地,而這是香港不同於大陸的一個重要特色,但林鄭堅持要通過該條例。這導致了大規模的遊行和抗議者與警察之間的衝突。

在北愛爾蘭,政府不願意解決人們對基本民權的訴求也引發了衝突。警方為了控制人群使用了橡皮子彈和催淚瓦斯,但基本上無濟於事。正如當時身處貝爾法斯特的一位記者在1971年寫道:催淚瓦斯「很有效地使同仇敵愾的人們聚集起來,向那些以催淚瓦斯對待他們的人表達共同的仇恨」。

在人口稠密的香港街區,催淚瓦斯起到類似的「效果」,助燃了人們的氣憤。同時,正如貝爾法斯特的市民被橡皮子彈擊得發瘋一樣,香港警方使用這些武器——包括擊打在一位婦女的眼睛上——進一步激起了公眾的憤怒。

正如當時身處貝爾法斯特的一位記者在1971年寫道:催淚瓦斯「很有效地使同仇敵愾的人們聚集起來,向那些以催淚瓦斯對待他們的人表達共同的仇恨」。

等到北愛爾蘭當局在1970年代初,不情願地屈服於人們的一些基本民權要求——終止操縱選區、實現住房與就業機會平等——一切都為時已晚。越來越多的天主教徒開始將北愛爾蘭政權本身看作是非法的。本來是對某些改革的籲求變成推翻整個體制的喊聲。但對於愛爾蘭共和軍而言,這便意味着暴力運動的開始,目的則是斬斷北愛爾蘭與英國的聯繫,創建統一的愛爾蘭。

2019年9月29日,金鐘衝突現場的防暴警察。
2019年9月29日,金鐘衝突現場的防暴警察。

在香港,人們起初的要求是取消引渡法案,但政府在九月初才不情願地回應了這一要求。其應答的動作太小、太晚。政府傲慢不讓步,同時警察與擁護北京的地痞流氓攻擊示威者與市民,從而導致了另外四項要求:成立一個獨立的委員,以調查警方的行為;不能把被捕的抗議者視為暴徒;林鄭辭職;進行真正的民主改革。除非滿足所有要求,不然抗議者誓不停止。

同北愛爾蘭的情形一樣,政府的固執和警察的過度反應,使本來和平的針對一個問題的抗議運動,演變成要求徹底變革的行為。抗議運動已經與呼籲香港獨立一步之遙,從而使北京方面大為震驚,因此譴責該運動為意在斷絕香港與中國關係的「顏色革命」。

由於當局拒絕任何讓步,暴力程度開始加劇。最近幾日,少數抗議者在地鐵入口放火、向警方扔出莫洛托夫燃燒彈,而且還發生了幾起毆打被懷疑政府支持者的事件。與此同時,支持北京的團伙手舞刀刃與抗議者僵持較量。警察則或者觀望,或者只抓捕抗議運動成員。

在北愛爾蘭,和平抗議的失效與警察施加重手,引發了愛爾蘭共和軍的行動。萬幸的是,香港局勢尚未發展到此地步。但是,目前香港的事件——道路封閉、交通中斷、催淚彈飛舞,已經使我回想起1970年代貝爾法斯特日常生活出行之艱難了。

北京與香港政府不妥協的方式,很可能會將一些年輕的抗議者推向暴力與恐怖主義。

而且局勢還會惡化。同愛爾蘭共和軍當年的情形一樣,更為激進的成員的受挫感和憤怒日益增長,而國際特赦組織前一陣所描述的,對被捕的抗議示威成員「折磨和其它虐待」進一步加強了這種緊張局勢。國際特赦組織9月19日的報告已記錄了幾例香港警察的做法:毆打被拘禁者、威脅電擊他們的生殖器、用激光擊射他們的眼睛等。這與當年博伊爾的一個著名案例形成令人毛骨悚然的類比:在1972年,博伊爾身為律師,首次在歐盟人權委員會代表七個被北愛爾蘭安全部隊拘禁後遭受毆打與折磨的人,其中就包括一名囚犯的生殖器被電擊、其他幾個骨頭被打斷。博伊爾要求該委員會對警方和軍隊的行為進行更為廣泛的調查,但沒有下文。國際特赦組織現在支持人們要求對香港局勢做出獨立調查的呼籲。

同時,據當地媒體報導,在抗議者經常使用的在線聊天室中,越來越多的人在探討是否要武力反擊。仲夏期間,警方在一棟建築裏收繳了一些爆炸品,而他們就是在這裏逮捕了幾個倡導香港獨立的非主流黨派成員。也許再過不了多久,激進的少數派就會認為,除了採取更為暴力的手段,他們再別無選擇。

1969年,博伊爾在遭受新教極端分子襲擊的民權遊行中起到突出作用。他終生反對暴力,愈加積極地尋求政治解決方式。而其他人——包括參加同一次遊行的人——日後則趨向暴力與恐怖主義。因此,人們完全有理由擔心,北京與香港政府不妥協的方式,很可能會將一些年輕的抗議者推向相同的方向。

(本文最初發表於耶魯大學全球研究中心網站,原文為英文,端傳媒獲得作者授權翻譯並轉載全文)

(齊邁可,資深國際報導記者,CNN北京記者站第一任站長,在1970及80年代,報導了北愛爾蘭當時的持續衝突,現以南加州大學美中研究中心研究員的身份居住在香港。他書寫北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的新書《你是否同我在一起》將於明年三月出版。)

讀者評論 2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聽命於西環?”
    由修例伊始,港澳辦已多次強調尊重香港政府的判斷及處理,從未干涉。五大訴求答應與否,只要在一國兩制紅線之內,都是香港政府自由裁量的範圍。請你們在把矛頭轉回去對著GOSAR之餘,再想想為何香港建制派泛民派那麼多政客竟選不出一位像李光耀那樣的出色政治家?只有些跳梁小丑,哪怕有真普選,也自救無望。

  2. 恐怖行動的最初本質原本就來自「我要你知道我反對你」,而為了讓你知道,我不惜動用最激烈的手段。當港警開槍時(甚至更早),香港,或者說他的反對面中國,早已註定面臨恐怖主義的挑戰了。發展為恐怖主義的條件是什麼?只要700萬人中700個,甚至只要100個願意與之對抗,然後需要一些資金,那麼其對手將永遠不得安寧。
    我是台灣人這一切其實不會成為我切身的問題,但香港若催生了恐怖主義,必然是中港兩地的不幸,更不幸的是,它極可能已是進行式。
    不免感嘆的是怎麼仍有這麼多大陸的留言,講那麼多義正嚴詞?在評論區裡爭執對錯、質疑偏頗、爭辯正當性可能句句在理,但,有用嗎?911恐攻參與劫機攻擊的有幾個人?
    不足30人。
    引當時美國的良心蘇珊桑塔的評論;「美國人可以指控這些犯罪者許多罪名,但無法迴避的是他們的行為是勇敢的。」
    中共和港府其實已經催生了這種勇敢,而威脅是以十年計的,一旦他燃燒時你能保證你以及你珍惜的那些人全都會倖免嗎?

  3. @Zhizihua
    連香港示威到底是關於什麼都不清楚,你這端聞怕是白訂閱了吧?
    傷害無辜人民當然不對,但到底是誰在創造傷害?誰在延續痛苦?有權力終止一切的人站著裝無辜,卻要求被打成重傷的人的無條件原諒,未免也太不把人當人看了。

  4. 楼上的,是吗?那到时候运动换来了成果争来了权利,那些不愿意参加的人会发个声明说自己不享受这些权利吗?

  5. 是吗,因为以为自己在要求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这个也待商榷,到底要求的是什么),就可以暴力对待其他并没有选择参与到这场所谓的运动中的人?

  6. 這也是我在運動開始有武力抗爭時開始擔心的……其實在傘運中後期開始人們發現和平示威換來的是政府的我行我素後,行動的升級是必然的。市民也看不到政府有所謂溝通的誠意,林鄭在舉行了一場溝通會後,不但繼續像錄音機一樣重覆市民對於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訴求只能在監警會加入外國專家作解決,轉頭沒幾天就成立禁蒙面法,進一步激化矛盾。
    最好笑的是她還洋洋得意倒果為因地在翌日表示晚上那場示威者被激怒下作出的最大規模破壞行動正好證明禁蒙面法的必要性。
    港鐵被破壞後,今早上班不便的一般市民不是怪責示威者,而是覺得港鐵故意關閉地鐵站,意圖與政府合謀想造成民意反彈,這已經能夠看到市民對於政府的信任和施政有多失望和負面。
    如果政府再一意孤行,我真的難以想像局面會變成怎樣……不過說到底,也許港府和林鄭都是說不上話的傀儡,一切都聽命西環和阿爺。現在我也只能默默禱告,希望一切為時未晚。

  7. 高估香港 低估中国

  8. 倒也是…三十年以后是2047,名正言顺的广东省香港市。

  9. 为什么到了21世纪,中国争取一点点的民主自由都这么困难

  10. 我倒不認為本文的目的在於美化暴力,而是透過回顧政治史上的社會事件,呈現出社會行為上相似的脈絡。
    兩地的差異自然是存在的,事件也有不同的背景;但本文的目的不在類比兩地,更在提醒(也許也是警告):在缺乏適當的緩衝機制下,政治上的對撞將會讓社會互動越趨兩極端。
    另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出,社會政治環境的形塑,並非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而是在這些彼此應對的互動中推演而來。

  11. 大陆报道说的是示威者内部造成了那名妇女眼睛失明,这里说的是警察,真相究竟是什么?生活在不同迥异信息分裂中真的会让人逐渐陷入无尽的怀疑当中。

  12. 为了美化暴力,把北爱问题都搬出来了?问题的本质不同,环境不同,面临的问题更不一样,这样类比真的合适吗?端媒体的报道在这次香港问题上真是越来越有失水准

  13. 評論區的某些人好像感覺香港的示威者不把香港變成北愛爾蘭那樣子的話就不夠上進啊?還得向北愛爾蘭看齊是怎麼樣?

  14. 想要对标北爱尔兰,那得有足够的底蕴,而香港有什么呢?香港现在一大特征就是太看得起自己。

  15. 香港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強大自身,否則無論從歷史積澱和客觀體量來說,和北愛無可比性

  16. 我也想说 翻译的时候请注意 都是基督教 分开成天主教、新教(路德、加尔文等教派)、英国搞了个圣公会算是一种新教 但和其他派别不对付

  17. “是北愛爾蘭占人口少數的天主教徒,要求享有與占人口多數的天主教徒和其他英國公民相同的政治權和民權”
    占人口多数的应该是新教徒?

    1. 已更正,屬校對失誤,多謝指出!

  18. 感觉香港没有ira的激进土壤,之前发现的所谓军火库也没有下文。

  19. 想学北爱尔兰?那香港体量相对于中国也得足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