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條例

平亂後才可調查?警察過度武力?我們翻查解密檔案,重溫九龍騷動調查報告

66年4月尾,倫敦國會詢問九龍騷動事宜,港督戴麟趾原本打算以犯罪分子與流氓騎劫了事件作回應,卻遭到律政司反對,擔心影響調查委員會工作,之後,「不想預測調查結論」就成了政府答案。

1966 年,蘇守忠在天星碼頭絕食,抗議天星小輪加價,最後演變成九龍騷亂。

1966 年,蘇守忠在天星碼頭絕食,抗議天星小輪加價,最後演變成九龍騷亂。網上圖片

端傳媒特約記者 許創彥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19-09-08

#逃犯條例#香港

口號聲、槍砲聲、逃跑聲,聲聲入耳。今夏,一條《逃犯條例》修訂,將香港變成怒火街頭。市民高呼「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長達三個多月後,9月4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姍姍來遲,正式宣布「撤回草案」,然而,呼聲最為嘹亮的「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至今付之闕如。

由具有社會公信力的人士主持,以獨立方式調查警權問題和警民衝突事件,是民間五大訴求之一,其後,社會賢達、建制中人、一眾前高官相繼開腔支持,建議把調查範圍拓闊至整場修例風波的來龍去脈,希望藉此平息民憤,成立獨立調查會一度被稱為社會「最大公約數」。不過,目前香港政府依舊企硬,重申現行監警機制有效,會額外委任兩位新成員,並承諾認真跟進監警會的報告建議。

回望歷史,以獨立調查方式去檢視一場社會動亂,特別是背後的警權問題和管治問題,在過往曾有發生。1966年的九龍騷動,被認為是香港史上的「三大暴動」之一。九龍騷亂同樣開始於和平示威,雖然暴力衝突只歷時三晚,但群情之洶湧,與今天相若:同樣過千人被捕,同樣有過千枚的「催淚彈放題」,同樣有因警暴而蔓延社會的仇警情緒。

當年港英政府疑惑:為何一次天星小輪加價的小舉動,最終引發一場不堪收拾的大動亂?問號一堆堆,時任港督戴麟趾選擇回應的第一步,是成立調查委員會。從答應調查,到獲行政會議批准,過程不足一星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