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六):從傘運到反修例,「升級」的萬千可能

今次運動在各個場域發生的更廣義的「社會動員」,和五年前相比有哪些突破?它又在什麼意義上延續、豐富了「升級」的意涵?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六):從傘運到反修例,「升級」的萬千可能
2014年10月,示威者衝出龍和道,包圍部分政府總部大樓。

七月伊始,香港反修例運動引發的抗爭進入了新階段。遊行示威和抗議活動突破了傳統的集會地點,進入香港各區。示威者的裝備、手段、策略、戰術,也因應警力的升級而不斷變動。官方以強硬的態度重整話語權,擺出不退讓的姿態。元朗事件,則讓示威者乃至普通市民,開始面對近在家門的恐懼。焦灼、難眠的仲夏里,人們開始思考,這場尚未結束的運動,還有什麼「升級」的可能?在六、七月夾縫中的第六場「傘運關鍵詞」講座,「流動共學課室」請到嶺南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香港社運研究者袁瑋熙,回顧「升級」這樣一個發軔自雨傘時代,卻也引發我們思考當下的關鍵詞。

在雨傘運動中,「升級」指的是2014年的佔領持續兩個月后,抗爭者期待通過改變行動方式、提高抗議強度,來迫使港府讓步,同時也為佔領本身的膠著狀態提供出路。11月30日,學聯和學民思潮提出圍堵政總,阻礙政府運作。袁瑋熙回憶,當時不少人響應「升級」,但不知具體要做什麼,也不清楚下一步要怎麼辦。「升級」付諸實踐時,速龍小隊已經出來,用警棍趕人。徹夜攻防后,示威者被擊退,大量市民受傷,士氣受挫。不少親歷者都覺得,這一晚作為運動的轉折點,標誌著雨傘的失敗。這種升級未果卻節節告退的身心挫敗經驗,也留下了持久的創傷。

受邀參與「關鍵詞計劃」時,袁瑋熙本打算和流動共學的聽眾分享他對雨傘「升級」過程的最新研究。不過,就像五年前一樣,這個突如其來的熾熱夏天,讓他擱置了這個計劃(當時他暫停研究,關注雨傘運動)。六月末的講座中,他轉而聚焦正在發生的反修例運動,以此回望雨傘,希望在比照今昔中,互相理解彼此。如果說「升級」作為雨傘留下的關鍵詞,在當時的語境中,主要指的是抗爭現場具體行動方式的變化;那麼,袁瑋熙的分析則啟發我們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今次運動在各個場域——不論是街頭還是不同的社交媒體——發生的更廣義的「社會動員」,和五年前相比有哪些突破?它又在什麼意義上延續、豐富了「升級」的意涵?

抗爭的時空變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