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五):普通人的政治能動性

為何在剛剛過去的六月中,「左膠」和「勇武」的對決不再出現?

李祖喬的工作使我們得以還原在香港的政治話語以及社會運動論述中,「左膠vs. 勇武」它們如何被提出,用來批評什麼、指向何種期冀。

李祖喬的工作使我們得以還原在香港的政治話語以及社會運動論述中,「左膠vs. 勇武」它們如何被提出,用來批評什麼、指向何種期冀。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馬天池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6-30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逃犯條例#馬天池#雨傘運動#香港

【編者按】2019年是香港雨傘運動5週年,香港本地文化研究學者許寶強發起一場持續9個月的「傘運關鍵詞計劃」,希望用「關鍵詞」的方式書寫這段社會史,並將邀請關注傘運的學者、律師、社運人士與公眾人士一起讀書與討論。端傳媒紀錄每月一場的講座關鍵詞、發言人的思考及與公眾的對談內容。我們邀請諸位讀者一起,紀念和反思。本次是第4期,講座筆記共持續9個月,敬請關注。

整理遺產——不論是私人物品還是公共事件——多少是件需要在平靜中潛心完成的事。五月尾,傘運關鍵詞請到李祖喬(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選人),以「左膠vs.勇武」為題,重溫這一對在傘後的香港社運文化中常被簡單視為對立、甚至無需多談的冤家,系列講座也跨入了後半場。只是,沒有人想到,香港會迎來一個滿城風雨的六月。

以雨傘經驗為基底的講座,不可能預示這場「反送中」的風暴。然而,如果忽視躁動的當下去談論五年前運動的遺產,也是浪費了發揚這份遺產的時機。這篇筆記在梳理講座的同時,也期待從兩次運動的互相映照中,找到更多線索。

雨傘和「反送中」都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動員,但區別也很明顯。前者關於承諾中的未來如何兌現,因而有路線之爭;後者則被廣泛理解為香港是否能保住自身「基本盤」的抗爭,因此有統一目標。前者的分歧,也因此遠大於後者。

「左膠vs. 勇武」常常被認為是傘運矛盾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它指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行動方式和運動身份認同,背後是壁壘分明的社運陣營和被臉譜化的參與者。問題是,如果真的存在這樣根深蒂固的不同,何以在剛剛過去的六月中,「左膠」和「勇武」的對決不再出現?這是運動目的本身的差異不能完全解釋的。需要細究的,或許是將二者徹底對立的思路本身。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