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六四·三十年六四週年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有些被訪者二十週年時找到他們,廿五週年時已經不能接觸到了。」 香港傳媒人如何年復一年講述六四?我們採訪了《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和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高級監製薛友德。

《蘋果日報》有關六四的報道。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蘋果日報》有關六四的報道。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鄭美姿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6-01

#六四30年

香港電台《鏗鏘集》高級監製薛友德,上月突然收到消息——「張健死了」。2019年4月15日,張健乘搭飛機時突然昏迷,航班急降德國,張健經搶救後不治,在六四三十周年前夕離開人世,時年48歲。

薛友德最後一次見張健,在十年前,時值六四二十周年。薛當時是《鏗鏘集》編導,跟同事潘達培抓破頭皮,構思報道。兩人翻查1991年播出的《鏗鏘集》,其中紀錄八九後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約有五百人。「二十年過去,他們想家嗎?他們能夠回家嗎?」二人萌生了重訪流亡者的念頭。

這個六四系列報導最後以「回家」、「解結」、「延伸」和「守望」為題,一連四集播影,張健就出現在第一集「回家」裡。薛友德回憶當日跟他見面,是在巴黎一幢舊式公寓的閣樓,「那是張健的家,十分狹小,但他似乎十分知足。」張健平日在唐人街一家烤鴨店為客人剁燒鴨,工餘時間幾乎都投身海外民主運動和教會的侍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也是在這一塊安全的天地裡,張健才能透過網絡「回家」,跟遠在北京的母親用視像「見面」。

與時間競賽的六四採訪

八九六四時,張健年僅十八歲半,是北京體育學院的運動員,在廣場上擔任學生糾察隊的總指揮。六四凌晨,他在天安門廣場向一個中校軍官以死相諫,請求釋放被抓民眾時,遭軍官連轟三槍,被送往醫院搶救後,救回一命;但那顆射穿了左腿骨頭的子彈,則一直沒有機會動手術取出。張健隨後用假證件在北京、東北和內蒙等地匿藏,12年後因參與一宗維權事件,身份不慎曝光,遂逃亡到法國。薛友德探訪他之時,張健已流亡巴黎8年,更碰上他進行手術、把留在大腿裡面足足20年的子彈取出來的日子,「我記得當時張健說,如果這是仇恨的子彈,希望就是最後一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