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一代宗師留給我們的香港心事:四十年前失明藝人杜煥

杜煥在香港渡過了五十多年的職業演唱生涯,但至今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和他的藝術?

杜煥在上環富隆茶樓演唱南音。

杜煥在上環富隆茶樓演唱南音。圖:作者提供

特約作者 榮鴻曾 發自 Bellingham;譯文 郭芷甄

刊登於 2019-02-13

唉!世人不能半站中途將人拋棄呀,故此同到香港。

幾多,幾多艱苦咁至捱得有幾個月長。

瞽師杜煥,自小被同行稱「阿拐」,或尊稱「拐師傅」,是粵廣府方言地水南音的一代宗師,香港的文化瑰寶,二十世紀突出的民間藝人。他1910年出生於廣東肇慶,1979年在香港逝世。今年是他辭世四十週年。

杜煥一生際遇坎坷,三個月大時失明,因家境貧寒,年幼就被雙親送去學藝,隨師傅流浪。十六歲輾轉經石岐和澳門來到香港賣唱,在妓寨和煙館都很受歡迎,生活過得不錯;可惜近墨者黑,染上鴉片毒癖。他在香港雖曾遇上紅顔知己,但不久妻子和四名子女相繼逝世;到日本人佔據時期,杜煥歷盡艱辛;光復後,雖曾短暫恢復賣唱生涯,但大眾娛樂急速轉變,南音已變成曲「古」和寡,使他的生活頓成問題。幸好從1955到1970年,杜煥被邀在香港電台唱了十五年南音,生活稍為安定。但是現實的電台,最終還是取消了杜煥的南音節目,逼得他晚年要在街頭賣唱。

地水南音:瀕臨失傳的廣東說唱曲藝,上世紀流行於珠江三角洲,於2017念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演唱者一般為盲人,多數邊彈琴邊唱,瞽師杜煥是南音一代宗師,其逝世後,南音成為絕響。

煙斗與茶:1975,上環現場

自傳式的〈憶往〉不單在文獻上罕有地記錄了一位民間藝人的一生事跡,也是香港1920到1970年代的寫照,從日據、光復,到經濟發展成熟的歷史見證。而更特別之處,〈憶往〉是一位失明藝人「眼中」的香港故事。

我1974至1975年間在香港研究粵劇,認識了杜煥,為了能全面保存他的南音藝術,我安排他在香港上環富隆茶樓演唱及現場錄音。從1975年3月11日至6月26日,每星期二、四、六午膳時間演唱一小時,總共完成了四十二節錄音,共十六首歌曲。曲目除了知名的短曲如〈客途秋恨〉,〈男燒衣〉,〈霸王別姬〉外,也有長篇故事〈梁天來〉和〈武松〉的片段,及中篇的〈失明人杜煥憶往〉、〈大鬧廣昌隆〉和〈觀音出世〉。除此之外也請他唱了幾段龍舟及重唱幾段南音作為以後研究之用。另外在好友西村萬里兄大埔家中杜煥亦唱了兩段板眼。

當年在富隆所錄的短、中篇南音,龍舟,和板眼大部份已面世, 從2007年起,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推出了一糸列名為「香港文化瑰寶」 的唱片,迄今已出版了七集光碟。轉眼今年已是第八集,兩張光碟收錄了尚未發表的中篇南音〈大鬧廣昌隆〉,而出版杜煥說唱藝術的工作到此也告一段落,希望這些資料能引起各界對廣府話說唱藝術和方言文學的注意和欣賞。餘下兩首長篇南音〈梁天來〉和〈武松〉的片段均長達十多小時,出版經費昂貴,發表後恐怕亦無市場。因此只好將錄音母帶存放在香港大學圖書館,另一份拷貝則存放於香港中文大學, 希望為學者將來的研究提供原始資料。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