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中港台豬年10大賀歲片:繼續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

中國資金、香港導演、三地演員共襄盛舉的大片,頻見於近年賀歲檔,但受限政治因素及文化差異,三地往往各自過年,這一局面在豬年會有不同嗎?

據周星馳的說法,《新喜劇之王》不是重拍,而是「女版尹天仇」的逐夢故事。

據周星馳的說法,《新喜劇之王》不是重拍,而是「女版尹天仇」的逐夢故事。網上圖片

特約作者 鄭秉泓 發自高雄

刊登於 2019-02-03

#賀歲片#電影#台灣#香港#中國大陸

賀歲片,顧名思義就是在歲末上映、橫跨整個年節假期的院線電影。這個專有名詞雖來自香港,概念卻非華語電影獨享,它往往配合在地脈絡,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週期。以西方國家為例,從聖誕到新年這段長假,往往會上映不少節慶意味濃厚、適合全家觀賞的電影;而對美加來說,感恩節檔期通常會上映闡揚家庭價值的闔家歡親情電影,此點似乎相當符合華人世界「賀歲片」的定義。就日本來看,最具代表性的「正月映画」(即賀歲片)莫過於拍了48集的《男人真命苦》,這系列電影多在每年的盂蘭盆節和新年正月初一上映,看紅白對抗跨年,隔天全家一起進戲院看最新一集《男人真命苦》開啟新的一年,曾經是好幾個世代日本國民最美好的集體記憶。

賀歲片的集體記憶

「賀歲檔」之於華人,通常意指農曆春節檔期;但廣義來說,從新曆元旦以至農曆元宵都可以算入賀歲檔。香港早在1960年代,就會因應農曆春節檔期拍些片名沾點好運題材熱鬧喜趣的庶民電影,到了華語電影市場燦爛輝煌的1980年代,春節檔期除了紅極一時的賭片及成龍一年一度的動作電影之外,總會有市場嗅覺靈敏的製片號召一大票帥哥美女競演大堆頭賀歲電影,故事往往環繞「家和萬事興」、「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等闡述家庭價值的保守主題,或許拍得急就章而不夠深刻,但求應景喜慶,迎春接福也就夠了。例如由杜琪峰導演,周潤發鍾楚紅等人主演的《八星報喜》,就極具代表性(後來由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領銜主演的《家有喜事》同樣脫胎於此,就連大哥角色也同樣由黃百鳴飾演)。

於是即便近年賀歲檔屢屢推出中國資金、香港導演、三地演員共襄盛舉的大片,但受限政治因素及各地文化差異,中、港、台最終往往仍是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

1992年,由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與黃百鳴領銜主演的《家有喜事》。
1992年,由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與黃百鳴領銜主演的《家有喜事》。網上圖片

香港1980年代賀歲片從許氏三兄弟到成龍和雙周(周潤發、周星馳)各領風騷;中國1990末先有馮小剛導演的草根喜劇《甲方乙方》開賀歲先河,後來邁入21世紀大片時代,張藝謀、陳凱歌加上香港兵團如徐克、周星馳等通通來搶市。相形之下,台灣自1980年代起便對香港賀歲片照單全收,「最佳拍檔」和「富貴逼人」系列、成龍的動作片、黃百鳴的「家有喜事」系列、王晶的賭片、徐克的新式武俠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幾乎佔滿台灣中壯派觀眾的集體記憶。可惜的是,台灣電影自身除朱延平執導的大堆頭喜劇之外,並無產出什麼更具本土性格及歷史價值的賀歲片,必須將時間點拉到朱延平還沒崛起之前,才會驚喜發現,原來瓊瑤的三廳愛情文藝片、侯孝賢早期文藝片作品如《就是溜溜的她》和《風兒踢踏踩》,曾經進攻過賀歲檔。

台產賀歲片,豬哥亮以後是什麼

2000年以後,台灣電影市場的發行、映演情勢丕變,無論台片還是港片皆不敵好萊塢動作大片從製作、發行到映演的先天優勢,華語片相繼退出台灣賀歲檔戰場(除非像《霍元甲》這類華語武俠大片與美商合作,才能成功突圍),加上中國電影在台灣上映有配額限制(一年十部),很多由中國出品的賀歲大片無法在農曆春節檔期兩岸三地同步推出(例如周星馳的《美人魚》和《西遊‧伏妖篇》),而地域色彩濃厚的部份港產賀歲片又因與台灣本地口味不合片商引進意願不高,於是即便近年賀歲檔屢屢推出中國資金、香港導演、三地演員共襄盛舉的大片,但受限政治因素及各地文化差異,中、港、台最終往往仍是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