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改革開放40年

羅四鴒:穿越四十年家國苦戀,我們拿什麼紀念白樺?

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體制用愛國主義規訓文藝創作,可以說從《苦戀》和《海外赤子》的不同際遇便可見端倪,並確認了一種持續至今的範式。

白樺。

白樺。圖:網上圖片

刊登於 2019-01-31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40年#羅四鴒#評論#中國大陸

2019年1月15日,中國大陸作家白樺(原名陳佑華)去世。放在2018年「大師結伴而去」的背景下,這位「過氣人物」的孤獨離去,在兩岸三地都沒有激起太大波瀾。同為作家,和身後極盡哀榮的金庸相比,相差更不可以道里計。

然而,倘若時光倒流至19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之際,金庸雖然在香江為《明報》社評筆耕不輟,苦撐終見變局,但彼時的中國大陸卻幾乎沒有人能讀到他的社評。相反,白樺的電影劇本《苦戀》卻彷彿平地驚雷,在中國大陸掀起一場風暴。劇本中的經典問題——「你愛祖國,苦苦留戀祖國,而祖國愛你嗎?」成為一個時代振聾發聵的「天問」,由此造就了一代人的政治和社會啟蒙。隨劇本和電影而來的政治批判,也成為文革之後第一場重大批判運動。

一度身不由己捲入輿論風暴中心的白樺,在和「改革開放」同行40年後,以89歲高齡平靜辭世。然而,當年「天問」的意義,卻並沒有被「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所遮蔽,毋寧說,在這個歷史關頭,它更加折射出這四十年的微妙之處。

電影《苦戀》劇照。
電影《苦戀》劇照。圖:網上圖片

白樺其人,與《苦戀》其劇

凌晨光:「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愛祖國!依戀祖國!儘管我為他走了半輩子的黑路。」

星星:「祖國!祖國!你要到什麼時候才知道祖國怎麼樣對待你呢?......你愛祖國,苦苦留戀祖國,而祖國愛你嗎?」

與同代知識分子命運相似,1949年後每一場政治災難,白樺似乎都在劫難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