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你相信伯利恆之星與聖誕老人嗎?給無神論者的聖誕電影指南

無神論者也可以認同,別人的苦難、別人的飢餓、別人的困乏都是我的義務,這是我們可以繼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理由⋯⋯

《Edward Scissorhands 剪刀手愛德華》電影劇照。

《Edward Scissorhands 剪刀手愛德華》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作者 葉郎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12-23

Don’t Panic! 《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上的這句話,或許也適用於聖誕節期間的無神論者。當不是教徒的你在震天的聖誕歌曲中,或者開心卻總覺得一些「莫名」,或者無助甚至陷入焦慮,就都應該感謝這世上還有一些「聖誕電影」提供路徑,去幫你在這個節慶中找到自己。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聖誕節電影的原型——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 )。作為一個不太算虔誠的世俗基督徒,狄更斯在這本形塑現代聖誕節樣貌的小說中,更加偏重聖誕節背後的人文精神,而非信仰面的意義。

所以請勿驚慌,請隨身帶上毛巾和本篇指南,準備好把自己沉浸入9個關於自省、救贖、關愛鄰人、無條件付出和分享的聖誕精神故事——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聖誕夜驚魂》電影劇照。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聖誕夜驚魂》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01 宗教節慶的二次創作:《聖誕夜驚魂》

聖誕節最早起源自古羅馬異教徒的節慶——農神節 Saturnlia。許多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節慶元素,比如聖誕花環、槲寄生、聖誕頌歌、聖誕樹幹蛋糕,也都源自比基督教更早的傳統習俗,而北極和聖誕老人的元素則是來自北歐和日耳曼人的習俗。另外一個基督教節慶萬聖節,則源自於不列顛凱爾特人遊行驅鬼的儀式。

用今天的字眼來形容,就是基督宗教「二次創作」了這些異教徒節慶的故事。而《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的製片兼故事創作者 Tim Burton,則又「二次創作」了已經基督教化的萬聖節和聖誕節的故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