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從烏克蘭到法國,從行動到碰壁:激進女權組織「費曼」的十年起伏

一開始,二十出頭的她們,在大學宿舍讀書、討論女性覺醒;接着,她們以裸露的胸部為「武器」,成了街頭激進抗議的代表。從基輔到巴黎,她們被描繪成「第三波」女性主義的先驅。一晃十年,曾經的先鋒,光環漸褪。

2008年,在烏克蘭東部城市赫梅利尼茨基,三個22歲的女孩——薩沙、奧克薩娜和安娜看中了「費曼」朗朗上口的讀音,創立了費曼組織,旗幟鮮明地反對專制、宗教和性產業。

2008年,在烏克蘭東部城市赫梅利尼茨基,三個22歲的女孩——薩沙、奧克薩娜和安娜看中了「費曼」朗朗上口的讀音,創立了費曼組織,旗幟鮮明地反對專制、宗教和性產業。攝:Joel Saget/AFP/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胡文燕 發自巴黎

刊登於 2018-11-28

##MeToo#女權主義#全球絕望青年

2018年,來自東歐國家烏克蘭的激進女權組織「費曼」(Femen)成立十週年。「Femen」 來自拉丁語,意指大腿。2008年,在烏克蘭東部城市赫梅利尼茨基,三位二十歲出頭的女孩——薩沙(Sacha Shevchenko)、奧克薩娜(Oksana Chatchko)和安娜(Anna Hutsol)看中了「費曼」朗朗上口的讀音,創立了費曼組織,身體力行地去反對專制、宗教和性產業。

從赫梅利尼茨基到首都基輔,她們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姑娘。她們的出場方式,總是很吸人眼球,彷彿出演一場場隨機的偶發藝術——她們頭戴花環、裸露出經過「塗鴉」描繪的胸部、高舉拳頭、挺直腰板,突然出現在公共空間,齊喊口號。幾分鐘後,她們被警察強力帶走,消失在圍觀人群的驚歎聲中。

如今剛滿30歲的薩沙,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代表費曼進行抗議。那是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前夕,薩沙和另外兩名姑娘來到基輔的一家當代藝術博物館,一起脱掉上衣,抗議在這裏展出的裸體女人畫作。自此,裸露的胸部成了費曼的標籤。它曾是引發關注的手段和策略,後來成為自身理念的戲劇化表達——女性可以自主決定將身體作為慾望的對象或抗議的工具。因其想像力和冒犯性,費曼引發國際熱議,被不少學者認為是新一代女權主義浪潮的代表。不過,隨着它影響力增強,這些年輕女孩也遭到當地政府的鎮壓。2012年後,多名成員陸續逃到法國巴黎,申請避難,並成立了費曼法國分支。此舉不經意激活了法國傳統的學院派女權思潮,將女權議題推向了街頭。

法國郵票上象徵法蘭西共和國的「瑪麗安娜」(Marianne)形象時有更換,設計者常常參考不同女性的形象,2013年版本中,設計師公開了自己參考的人選,其中便包括費曼法國分支領導人伊娜(Inna Shevchenko)的模樣。費曼引發法國社會對女性議題的關注,但該組織本身,卻因新舊領導者之間的權力爭鬥,逐漸走向分裂。2015年,薩沙和奧克薩娜不堪排擠,退出組織。2018年7月,31歲的奧克薩娜在巴黎南郊家中自殺身亡,再次引發公眾對費曼的熱議。卻也像是在給費曼最先鋒的十年,劃下休止符。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