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金馬2018

金馬獎「政治化」是偶然嗎?看看奧斯卡怎樣做

阿瑟·米勒的寓意就是:在高溫考驗中一個人能不能堅守立場、抗拒熔解,完全就看個人品德……

每年有四五千萬觀眾收看的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頒獎典禮,因為有更大隻的麥克風,也因此成為眾聲喧嘩好幾倍的政治言論菜市場。

每年有四五千萬觀眾收看的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頒獎典禮,因為有更大隻的麥克風,也因此成為眾聲喧嘩好幾倍的政治言論菜市場。攝: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葉郎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11-21

#2018金馬獎#金馬獎

同非電影從業者一樣,電影工作者也是在不同的政治浪頭上持有各種立場,只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離麥克風更近一些。上週六的金馬獎頒獎典禮,觀眾們看到一場電影典禮成為政治話語場,而這些話語能量更延後發酵,至今未休。只是身為電影界盛事而被政治話語所纏繞,金馬獎並非特例:每年有四五千萬觀眾收看的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頒獎典禮,因有更「大」的麥克風,經常掀起政治喧嘩之聲。

教父本人開了第一槍

公眾人物在頒獎典禮上脫口而出的發言,從來並非失言或口誤。這些發言實際上就是此時此刻這個世界的切片,若社會有病,切片就會帶有病徵;若社會有衝突,切片就會散發煙硝味道。

1970年代之前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原本一片和諧,絕緣於社會議題之外。比如,第40屆奧斯卡舉辦在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被暗殺的六天後,但整個典禮期間無人提及此事;更誇張的例子或許是,越戰持續經年,但直到戰爭尾聲,西貢淪陷前幾天,奧斯卡頒獎禮上才有人第一次講到「越戰」這個詞。

然而跨入新年代後,1960年代的社會衝突卻終於在1970年代開花結果,眾家電影明星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屢開「金口」,開始對政治議題表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