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金庸逝世

金庸作品的前世今生:為何改版?如何改版?

從台灣的「附匪文人」、香港土共點名威脅的報人,到晚年華人社會共尊的「文學宗師」。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金庸作品的面貌有什麼不同?

武俠小說使金庸初露頭角,幫他撐住《明報》草創時的銷路,更使其成為華人界景仰的「大師」。

武俠小說使金庸初露頭角,幫他撐住《明報》草創時的銷路,更使其成為華人界景仰的「大師」。攝:Alex Hofford/EPA

特約撰稿人 夏丹筵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11-06

#金庸逝世#金庸

1998年11月,在台北。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主辦「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兩岸三地與歐美各國的學者,發表27篇論文,堪稱是「金學」研究領域的一場「華山論劍」。

早在研討會上,出版金庸小說的台灣遠流出版社負責人王榮文就透露,金庸已在進行新一波小說修訂。而來自北京的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胡小偉也當場「發難」,希望最早的「連載版」金庸小說能夠再度出版,供學界有研究、比較的機會。

金庸解釋,自己幸運地「比一些武俠作家活得久一點」,所以能好好修改作品,有些錯誤不改不行。至於最早發表的舊版,他斬釘截鐵表示,「沒有出版的價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