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輪迴:爆款遊戲與大陸80/90後的集體無意識

《中國式家長》是一款雙重現實主義的「孩子管理器」遊戲,我們在具象中重走被高考填滿的人生,在抽象中忘卻其他認識和參與社會的可能。一遍遍輪迴中,80後與90後終於和父母和解,開始聯手對付下一代。
《中國式家長》
Game ON 風物

「大考的早晨,慘淡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電影裡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遠羅馬大軍擺陣,那是所有的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

張愛玲在英屬香港讀書的年代,大考與戰爭是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大件事」,兩相對比,都有驚心動魄又無可奈何之感。六七十年過去,戰爭已變成關於回憶的回憶,但兩岸三地的大考立了又廢、廢了又立,恍惚間彷彿永遠都在那裡。如果說,在少人有機會讀書的年代,張愛玲用戰爭的比喻讓讀者明白大考是什麼感覺;那麼今天的人讀起這一段文字,卻要用大考來理解大軍壓境的恐怖。

過去兩個月,幾款中文遊戲盤踞在全球遊戲銷售榜前幾位,我被其中一隻名叫《中國式家長》的獨立遊戲吸引,第一時間買來下載,不知不覺貢獻了大約50個小時進去。這樣的上癮,一方面是因為大陸寫實主義遊戲實在難得,想要盡情體驗;另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這款遊戲的製作和目標玩家人群剛好是我這一代人,不免被其中的細節打動,說的書面些大概是集體情懷。


在最初的新奇感過去,這遊戲又變成一面鏡子,隱約透露出通過大考(高考)攀升社會階梯的一代內心深處最糾結的情結,一種瀰漫在我們求學、工作直至成家後為人父母的全生命過程的焦慮。高考既是現實又是隱喻,我們總是惶惶不可終日,為下一個考場準備,沒有盡頭。而細細琢磨這個遊戲沒能覆蓋的其他教育或成長向度,我又懷疑被高考霸佔整個童年的這一代,是否一直被剝奪認識和參與社會的其他可能。高考已經過去,但我們仍然活在高考江湖之中,既愛又恨,甚至無法想像一個沒有高考的世界,人是怎樣的存在⋯⋯

我們這一代的愛與怕

你出生在醫院的產房,迎接你的是爸爸媽媽和他們的爸爸媽媽。短暫的人生初體驗後,你長大了一些,遊戲界面左邊信息欄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細小字體寫著「距離高考還有xx回合」。接下來的一切被定義為兩種活動:「學習」與「娛樂」。不管做什麼,信息欄的參數表都會跳動,在搖籃裏的人學習一下「翻身」都會增長體魄,更不必說上學後苦攻「英語口語」、「初中生物」後記憶力與智商的上升下降。

學習技能、增長屬性、迎接高考
學習技能、增長屬性、迎接高考

這就是《中國式家長》,一款被標籤為現實主義模擬養成類別的大陸獨立遊戲。製作方的一句話簡介是「模擬從出生到成人這段過程,探討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打完13週目後再看這二十多字,我覺得有必要為尚未玩過遊戲的玩家補上背景信息:

「模擬在1980到1990年代出生於中國大陸的一代,從出生到18歲高中畢業參加高考的這段過程,探討孩子與他們眼中/記憶中家長之間的關係。」

而理解這個遊戲,以及這一代人豐富又貧乏的青葱歲月,題眼當然是高考。除極少數人外,我相信我們並沒有一出生就被定上鬧鐘:距離高考還有xx回合。這種時間計量法,應該始於上學之後。從小學黑板一角出現「期末考試倒數xx天」,到中考、高考終於生死抉擇前無處不在的倒計時,我們學會把時間/人生分割成月、周、天、小時,在語數外、文綜、理綜裏點兵點將,為最終之戰苦練。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也許是毛語錄傳播最廣的一條。今天我們還會用它來調侃,來反諷,也許更能看出這種近似強迫症的唯學習論如何深入我們的骨髓。好好學習,並不是什麼也要學,反正要學的早就被學校、老師、家長規劃好,而且花樣繁多、應接不暇。遊戲裏每學一個科目就會解鎖一個新科目,還不停有新的不相關的學科拔地而起。好好學習也不只局限在學習活動,所有的行動都是學習,「娛樂」項目中的每一項也可以增加/降低你的六大屬性:智商、情商、記憶力、體魄、想像力和魅力。結合現實不難理解,勞逸結合、陶冶情操是硬幣的這一面,大家心知肚明的另一面是觸類旁通、寓教於樂。你不能總是玩,不然遊戲裏的爸媽滿意度會降低,人生裏的爸媽會想出各種方法圍追堵截,防止你墮入玩物喪志的深淵。

這個被當作至寶一樣被供奉的「志」又是什麼呢?志是虛無又無所不包的、永遠向前向上的目標,幼兒園要努力上最好的小學,小學又得刻苦方能上重點初中,然後是高中,然後是大學,然後是各行各業的等級考試,評定職稱,升級。「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聽起來極度單調的模式,被稀釋在十幾年的歲月裏,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了。

而愉悅似乎總是來自對於禁忌的反抗。打遊戲、看小說、談戀愛(哦不,早戀),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插曲,有一大部分愉悅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壓制。它們是鴉片,只能帶給你暫時的興奮(當然父母認為因為早戀而必然會生出的小孩會是長久的噩夢),而高考的成功則是長久的,雖然誰也不知道那種成功長什麼樣,但就是想像它是最美的。

很多玩家批評遊戲裏的戀愛部分——和六七個女NPC的對話互動,十分潦草。但我覺得遊戲捕捉的並非心如小鹿亂撞的偶像劇情結,而是像地下黨一樣在父母眼皮下和異性發乎情、止乎禮,樂趣在於偷歡的偷,而不是歡。也許大考的早晨如張愛玲所言,唯有等待,但那之前的養兵千日,人總會懈怠、會分神,一點點叛逆換來不止一點點的快樂,那快樂即是具象的感官體驗,也是抽象的心理滿足——在與系統的對抗中,有時我也可以贏得一役。

去歷史的現實主義

四十多個回合後遊戲結束,像所有養成遊戲一樣,這是判斷你是否「成功」的高潮。根據你的各項屬性最後的數值,以及你在不同科目上攻讀到什麼階段,遊戲會告訴你你在高考中考了xxx分,然後考上xx大學,然後變成一個白領、老師、程序員、銷售員等等等等。而你在遊戲中的NPC朋友:東哥(劉強東)後來變成中國互聯網商務領軍人物,聰少(王思聰)繼承億萬家產⋯⋯總之你交友的眼光早就註定你不會快樂。

然而遊戲又沒有結束,快速閃過的信息中,你相親,娶到某個女性,然後你們生出孩子。遊戲告訴你可以選擇繼續第二代遊戲下去——你就是你的孩子。

一代更比一代強。
一代更比一代強。

從二週目開始,各種屬性不再會從零開始,「遺傳基因」被引入數據加成。作家的兒子情商高,運動員的後代體魄強。如果上一代混得好,下一代的零花錢也會多,以前無法高攀的富二代女NPC可能和你友好度爆棚。而之前遊戲裏不盡如意的策略性錯誤,這一代可以修復,至於上一代努力解鎖才了解的成材之路,這一代就變成常識為你所用。打到第十三代後,我真是躺著也會贏,經過前十二代的奠基,我生下來就是神童,隨便考試都是滿分。

但時間是凝固的,沒有父母也沒有孩子,每一代都是另一代的輪迴。《中國式家長》很像把我們的青春摘出來,可以存檔,讀取,然後覆蓋進度。每一代都是你的轉世。因此我覺得遊戲的名字起錯了,它應該叫《中國式輪迴》。

這是一種去歷史的輪迴。成長中只有柴米油鹽,沒有更大一點的事情,集體回憶被瑣碎化,原子化。我們親身經歷過的「香港回歸」、「北約轟炸南聯盟中國大使館」、「北京申奧」、「抵制法輪功」、「911」,全被《三年高考·五年模擬》、周杰倫唱片、氪金遊戲覆蓋了,取消了,忘記了。也許審查所限,也許志不在此,也許財力有限,遊戲製作人忽略了這一切。這是另一種現實主義,反正無法在商業化產品裏訴說的,還在潛意識裏潛伏著,時不時出現在茶餘飯後、網絡笑話、紅牆秘辛之中。

可以記得的童年。
可以記得的童年。

而更加去歷史的則是輪迴中沒有歷史的父母。遊戲中第一代的父母推算起來應該出生於1960年代前後,他們的童年大考所佔比重不大。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些運動中,運動員不會被要求學習「英語閲讀理解」,也不會天天想著距離高考還有多少回合。要到很多年以後,改革開放再到國企改制捲起,他們中一些人才會回想過去,猶疑如果趕上文革後恢復高考、或是被推舉成工農兵大學生,那我會不會也能搭上中國崛起的高速快車,逃開失業下崗。而真的趕上高考的幸運兒,則更會深信不疑高考的魔力。

可在遊戲中,我們看到的只有歷史留在他們身上的印記,對於教育和考試的無限信任,對於唯有讀書高的忠貞信仰。但前因無人探究,過去了,也就過去了。是否從80後開始,我們漸漸與歷史脱節,歷史是歷史教科書裏的記憶要點,是試卷上的填空題、選擇題,父母乃至祖父母身上的活歷史不能幫我們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有記憶的人無心講,沒記憶的人也無心問。的確現實主義。

我們真的可以重新來過嗎?

遊戲開場。
遊戲開場。

打開《中國式家長》,這句王爾德的箴言躍入眼中。回頭看,整個遊戲的設計思路,尤其是輪迴功能,的確是對這句感悟的中國(80/90後)詮釋。做為高考制度的親歷者,我們目睹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大PK,也算是「高考改變人生」的見證者,還有不少人仍在處理著高考的各種衍生現象——「孔雀女」|、「鳳凰男」、「高考移民」、小城鎮與農村的人才流失、北上廣的人口壓力。這幾年社會最流行的所謂「中產焦慮」其實也是「高考焦慮」的變種。

打一週目的《中國式家長》,你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類似《「復二代」最牛簡歷》這樣的社會新聞會被炒成熱點。這條新聞中的家長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據報導現在都在大公司做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的孩子今年五歲,最近網絡流傳這孩子的簡歷,內容十幾頁長,有各種技能的學習和考核證明,也有閲讀過的中英文書籍名單。「復一代」是高考的受益者,自然相信教育-考試-成功的人生路要提早準備。「復二代」就是他們英雄重新來過的新存檔。

這則網絡新聞的圍觀者,有人自慚形穢,也有人質疑簡歷作假。但無論生氣艷羨,圍觀者和新聞中的「復一代」其實都相信兩個「真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和現在流行的「好爸爸」理論。所謂好爸爸理論,有點像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色的愚公移山。第一代實現階級躍升,有了家底,準備好錢包,開拓好眼界,第二代「遺傳屬性」獲得先機,繼續奮鬥,如此循環往復,子子孫孫往前跑。

如果我把在《中國式家長》裏學習過的技能列成一個名單,相信就是「復二代」最牛簡歷的翻版;而如果遊戲之後能加上族譜的功能,那完全就是愚公移山的全記錄。這種對於考試-成功-財富累積-遺傳輪迴的信仰,正是「他們原諒父母」的原因,因為這一代和上一代終於和諧統一,開始對付下一代。

優秀的人才能過上優秀的生活。
優秀的人才能過上優秀的生活。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重新來過嗎?這是中產焦慮中人們不願意提出的另一個疑惑。動盪的、習近平所謂的「前三十年」後,後三十年論述的和平穩定奔小康真的可以相信嗎?如果你關注關於「六個錢包」的嘲諷,「佛系青年」的活躍,應該可以看到這種信仰的悖論。人們開始思索,高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但高考這個時代的產物還是那麼威力無窮嗎?

最近讀香港社會學家呂大樂描寫戰後嬰兒潮一代香港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天時地利人和之中,平民子弟也有機會通過讀書考試上名校躋身中產之流,也就是大陸八九十年代看到TVB裏的職業菁英風範。但再往後呢?當社會流動漸漸濘滯,上升途徑被堵,這一代香港年輕人製作的遊戲則是上街打架、在學校和老師辯論。

當然,此路不通必須有別的行法。國際學校、學區房、小留學生、私家教育、一對一輔導——這些教育產業製造的新機構、新可能,部分緩解深層懷疑。讀書考試有沒有用的焦慮被轉化成揾食焦慮:如何賺更多錢,贏得更多教育資源,在成功的獨木橋上擠走膽敢和我兒子爭搶的其他小孩。

大考的早晨,孩子也許可以等待,但父母不能不去做些什麼。

孩子管理器

這一週,Steam 銷售榜第一位是《足球經理2019》(Football Manager 2019),《中國式家長》排在第14位。有人很尖鋭評價說,《中國式家長》的另一個名字是《孩子管理器》(Children Manager),深覺一針見血。

模擬養成遊戲中,我們養成的對象:行走江湖的小蝦米、待字閨中的少女、想要成名的文藝青年,也許都是我們對自身的投射,是我們管理孩子/重新來過的救贖。我們想要變好,想要有一張成績單、屬性表能夠證明我們在變好,於是我們把人生所有的掙扎和冒險都高考化。《武林群俠傳》裏我們要在逍遙谷裏從心法練到刀法,才有可能行走江湖;《美少女夢工廠》不從小學習淑女課程以後怎麼做公主。

《武林群俠傳》新版養成模式畫面。
《武林群俠傳》新版養成模式畫面。

我第一時間把這個遊戲安利給好友、Game On 的另一位作者戚振宇,沒想到他玩了兩週目就棄船。他說不喜歡模擬養成遊戲是主要原因:「我不喜歡坐在那裡點鼠標,看技能點增加減少,我喜歡做任務,真的去做些什麼。」他根據自己的遊戲經驗,發現似乎模擬養成是東亞文化特有的一種遊戲類型,中日韓三地都有不少「孩子管理器」。同樣是校園故事,美國遊戲《惡霸魯尼》(Bully)類似中學版GTA,《奇異人生》(Life is Strange)則是探索同性生活的互動小說。通過管理孩子,增長技能,在最後的考試中獲得一個稱號,也許是東亞人習以為常的人生/遊戲形式。

但和日本比,我們可能更愛考試。畢竟日本的戀愛養成遊戲裏,讀一堂課是為偶遇一個女生。而在哪怕是《高考戀愛一百天》這樣的大陸獨立遊戲,戀愛也是高考下的戀愛,結局也沒有告白與否那麼簡單,還要看看你考上哪所大學。

這週金庸去世,我在想,中文世界貢獻的不只是武俠文化,還有很多年前的科舉,以及這幾十年的《孩子管理器》文化。作為這個文化的產物,不知道如果有那麼一個早晨,沒有大考的陰影逼近,你或我是否敢體驗一下暴風雨不會來臨的寧靜呢?

號外:回憶徵集令:用你的舊機器織一件新嫁衣

即將於12月在深圳開幕的動畫雙年展中,將有一場關於和電子遊戲共同生存的主題展。這是一場可以玩的展覽,你可以走馬觀花,也可以把展廳當作你的遊戲廳,在任何一個作品前消磨時光。展覽的主題《神經》、《肉身》、《社交》從三個維度展示遊戲如何無孔不入鑽進我們的日與夜,大腦與皮膚,個體與社群。展示的作品有成熟好玩的商業遊戲,也有別出心裁的藝術作品。

然而遊戲不只是軟件裏的別有洞天,硬件體驗也是我們與遊戲的愛情故事中不可缺失的一環。還記得放學後在街機前爭分奪秒打《拳皇》的你嗎?還記得終於還是把小霸王學習機變成遊戲機到處找64合一卡帶的你嗎?還記得三五成群週末佔領網吧在《半條命》裏互相爆頭的你嗎?

紅白機遊戲換到電腦上玩,pc機遊戲改制成ios版本、甚至手機,還有用ps、xbox玩起來才帶勁的製作。作為策展人,我也想復刻舊機器的記憶點,所以在此非常希望徵集也熱愛遊戲的你,找找有沒有不用的平板、主機、筆記本,寄給我我,承載展出的作品,合體組成這個叫做《遊戲共生》的展覽。

考慮到將要展出的遊戲,希望能夠收到的機型:

筆記本電腦,pc機系統在windows 7或以上,內存4g左右,屏幕14吋左右;mac機系統在Sierra10以上,內存4g左右,屏幕14吋左右。

舊手柄,xbox 360 手柄或類似產品

平板電腦(安卓),安卓系統在4.4或以上

智能手機(安卓),安卓系統在4.2或以上

pc主機,系統在windows 7或以上,屏幕14吋左右。

play station 3 或 4

先在此謝過有心寄送的你的支持。展覽結束後,我們計劃捐獻這些新/舊機器給之後的遊戲/新媒體藝術展覽,以及有需要的學校和孩童,循環共生。

寄送地址:深圳南山區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香山東街3號辦公室二樓 劉明戀

聯繫電話:18666821193

或:

寄送地址:香港英皇道663號 千禧廣場 10樓 楊靜

聯繫電話: 57446749

微信聯繫:maybeyangguo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扎心了,老鐵。 遊戲是端裡面最讓人期待的一個部分!! 期待看到作者分析更多作品,也非常期待懷舊分析霸王機裡面一些東亞集體回憶… 真心希望我們的會議不僅僅是成功學啊… 還有一大堆在遊戲養成的功夫英雄主義不是?

  2. 我覺得你無法想像的不是「沒有高考的日子」,而是「沒有競爭的日子」。我也不能。考試也好,戰爭也好,說穿了不就是資源競爭?

  3. 科考不是現在才有,它不負責培養人材,更多的是篩選出具正常社會功能的零件。人材則是bonus,還不提教育本身的托管/兒性質。但說真的,我們該感謝科考,它提供一個「升級前進」的想像,讓人在實則循環無間的螺旋人生裏有了奔頭。不然,會瘋掉吧!我是很喜歡考試的人,因為可以早放學。應付考試來打發人生不算愜意,到不必應付考試了,直接掉進人生的螺旋狀態,也會很苦悶。總會有不必拼考試的一天,但不一定是天堂。

  4. @lalal23 台灣也是差不多的。「高考」相當於台灣以前的「聯考」。後來許多教育學者和民間倡議,聯考廢除,升學管道多元,但骨子不變,家長還是藉由各種補習逼孩子念書。

  5. 感謝秋來人閒少幫我斷句
    苟利國家大俠 我們的一個作者答應從荒野大嫖客裏爬出來就寫太吾 從一個開放世界到另一個開放世界乾坤大挪移

  6. 寫得好~
    高考的陰影在受益者心頭也揮之不去,考完之後也和一個個高考式「關卡」奮戰,一切和通關無關的事情,都會成為奢侈。即便一路上彎彎繞繞、延宕、跑題,總之,做上一切不計算的事情,也總像是另一種消極抵抗。沒法真正擁抱缺乏特定目標/沒有「產出」的生活,即便隨處拾光拾珠,美不勝收,還是念著「串珠成線」,或許已經是高考後遺症裡面最輕的一種吧!

  7. @Northy 当然,父母认为,因为早恋而必然会生出的小孩,会是长久的噩梦

  8. 写的很好。能否也写一下太吾绘卷的游戏评论和拓展挖掘呢?

  9. 王尔德 中国教育… 最近也在看 《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的批评和反思》,里面谈论最多的名言名句就是王尔德,这本书也解决了我的疑惑,之前我一直认为“天下教育都是考天下”,但其实只是在大陆是这样的(不清楚港台地区,欢迎告诉我一下)我一直深深怀疑这样的方式能否真正培养人才,然后这个游戏就出来了,人生不是标准答案,这个点是我一直赞同的。

  10. “当然父母认为因为早恋而必然会生出的小孩会是长久的噩梦”这句没读通,是否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