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大溪地南島記事:汪洋彼端,夢中兄弟

在看似遙遠的大洋兩端,台灣與大溪地彷若同樣存在「兩岸」關係,只要仔細凝視,就能發現這兩端居住著一群人們,他們因國家而離散、卻又因國家而重聚。

排灣族人於Te Pu Atiti’a 文化中心舉辦童謠工作坊。

排灣族人於Te Pu Atiti’a 文化中心舉辦童謠工作坊。圖:原走大溪地團隊提供

特約撰稿人 李易安 發自台東、大溪地

刊登於 2018-10-28

【編者按】在老華僑的國民黨部、台僑的新鮮足跡之外,大溪地與台灣之間另有一道伏流,隔著汪洋,來自台東的排灣族人與大溪地的馬歐希人,在初次見面的那一刻,就彷彿已在夢中多次相見。二十世紀的台灣彷彿一張羊皮紙,重層寫滿了老一輩華人的生命故事、新一代台灣漢人與原住民尋找自我的歷程,而這些篇章,也奇妙地同時複寫在大溪地的土地上。本文為系列報導的最後一篇。第一篇為大溪地華人記事:南太平洋小島上的「國民黨」與關帝廟,第二篇為大溪地台僑記事:華人不再?老面孔與新時代

從大溪地回到台灣一個月後,我走進台東縣金峰鄉的撒布優(Sapulju)部落。

「Ia Ora Na!」族人約翰遠遠看我走近,就先舉起酒杯,用大溪地語和我問候,接著圍坐在他身旁的人們,也紛紛舉杯高喊「Ia Ora Na!」 他們後方,兩面來自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大旗醒目掛著,一面代表大溪地島、另一面則代表馬克薩斯島(Iles Marquises)。

約翰是排灣族原住民,在原住民族電視台擔任節目企劃和主持人,也是今年九月前往大溪地參加紋身藝術節的交流團團長。我在大溪地時和交流團擦肩而過,只能透過關帝廟的廟公理查隔空引介;傳訊息給約翰時,他正好準備在部落召開分享會。「我們出訪,不是交流團自己的事而已,而是整個部落的事,所以回來就辦了這個分享會,讓大家開心吃喝,也把交流感想回饋給部落。」

排灣族常將家屋前院當作半公共空間,供部落其他成員串門,偶爾也充當活動用地;這次分享會,就辦在一個民宅的前院裡。身為活動召集人、很有明星架勢的約翰,不時來回穿梭走動,偶爾應粉絲要求合影留念。站在投影布幕前主持時,他台風穩健、口條清晰,在場族人不斷被逗得大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