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風物深度

異鄉人——方仁野:牛皮紙袋裝的中餐外賣,曾為我擋住了門外的美國

從簡單的白米飯到每週一次的中餐,從孤獨的泡麪到聚餐點外賣,再到逐步升級的年夜飯,終歸是中國學生在海外重獲故鄉、重構故鄉的過程。

在美國,我的胃總是身先士卒:最先受到文化衝擊,最先水土不服,緩解思鄉情的重任也由胃擔任。

在美國,我的胃總是身先士卒:最先受到文化衝擊,最先水土不服,緩解思鄉情的重任也由胃擔任。插畫:Rosa Lee

特約撰稿人 方仁野 發自美國芝加哥

刊登於 2018-10-11

#異鄉人

汽車駛過偏僻的夜間公路,停在一棟平房前。一棟典型的美國鄉村平房:盒子般四四方方,色彩單調,頂上掛着霓虹招牌,「Chinese Buffet」(中國自助)的字樣閃閃發亮。

明天是高中開學第一天,此後我將在這個美國中部小鎮度過四年時光。同屆的中國新生家庭組織起來,特地在「中國自助」聚餐一次,方便相互認識,也讓孩子在開學前再吃一次中餐。

當晚我和同學的確很快熟識起來,而「Chinese Buffet」卻並不太中國。除了炒綠葉菜有些中餐的感覺,其他毋寧說是美式中餐:酸甜一切、油炸一切,比如著名的左宗棠雞(炸雞塊裹甜醬)和咕咾肉。此外還有炸得過頭的春捲、黏成一團的撈麵……站在取餐處,我和新認識的同學面面相覷,在異口同聲的疑惑中迅速結成深厚友誼。之後我逐漸發現,就像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一樣,抱怨食物是美國留學生永不厭倦的話題。在國內,大家會爭論甜豆花還是鹹豆花、甜粽子還是鹹粽子。而在難以下咽的美式中餐面前,這種細小的分歧立刻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同仇敵愾。

總之,初到異鄉,我的胃比大腦更早受到文化衝擊。「Chinese Buffet」和我所知的中餐大相徑庭。我熟悉的食材冠着熟悉的名號,味道卻如此陌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