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從星戰電影到星戰計畫:一部科幻電影如何深深影響現實政治

幾乎是每一部星戰電影一上映,就會引來各方政治人物套用自已的政治理念在社群網站上發文,這到底是為甚麼?

星戰電影的尷尬處境更甚以往。因為不知怎地星戰電影中的許多人物和情境變成許多右翼人士嚮往的「烏托邦」。圖為2015年12月9日,蘇格蘭藝術家David Gillivers以星戰創作回應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星戰電影的尷尬處境更甚以往。因為不知怎地星戰電影中的許多人物和情境變成許多右翼人士嚮往的「烏托邦」。圖為2015年12月9日,蘇格蘭藝術家David Gillivers以星戰創作回應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攝:David Gilliver / Barcroft Images / 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葉郎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10-06

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宣布成立第六軍種——太空軍,被新聞媒體戲稱為 Ronald Reagan 時代「星戰計畫」的「重開機版」。

雖然太空軍的涵蓋範圍還不太具體,但把太空軍事化並觸發新一波軍備競賽的氛圍確實是似曾相識的舊酒裝新瓶。用上星戰術語來形容,或可稱之為「The Force Awakens」(原力覺醒)。

1977年《Star Wars》(星際大戰)原來的動機,確實和反越戰有那麼一點關係,但導演 George Lucas 的初衷絕對無意左右政治議題討論這麼多年。那時候任誰都沒想到星戰宇宙會無止境地延伸下去,更沒想到這部科幻電影會在政治領域吹皺一池春水這麼多年。

史上最失敗的酸文

「星際大戰」這個詞彙帶來的直覺想像讓美國民眾更容易跨過心理障礙,接受偉大政府正要冒著打破恐怖平衡的風險、投入天文數字的預算,來研發一個不一定能成功的科幻裝置。

「星戰計畫」的原名叫做「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簡稱SDI,戰略防禦計畫),預計要運用各種尚未研發出來的未來科技來達成攔截蘇聯彈道飛彈的戰略目的。會被喊做「星戰計畫」並不是白宮的原意。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