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qqrqqt,回應《周保松:真正的教者 ──側記高錕校長》
這和高先生的經歷有關,高先生在66年就提出高純度石英玻璃能做遠距離通訊,但一直被業內權威當“憨居仔”,覺得是天方夜譚,直到玻璃權威康寧公司(注意不是通訊業權威)做了類似實驗,證實該理論系“堅嘢”,再到81年第一條通訊光纖出現,整整十五年被當做異見,但真理最終證明他是對的。
這就是科學。科學精神就是學術面前,人人平等,以理服人,哪怕是再厲害的權威,也很可能被一個毛頭小子的理論撂倒。所以高先生非常能夠尊重學生的觀點,而不是「容忍」甚至「鎮壓」,這就是科學大家的風範。
2. FrankLiuPhD,回應《他們在美墨邊境穿牆而過》
Nogales諾加萊斯小鎮原本就是為了貿易的目的而產生的。1880年,一對俄羅斯兄弟在美墨邊境的美國端設立了一個貿易站,為的是能利用當時建好的南方鐵路線來發展跨國貿易。小鎮的位置正好處於東西線和南北線的交叉口。為了方便管理,美國郵政局把貿易站的所在地取名為Nogales。後來貿易站吸引了墨西哥端的生意人。由於Nogales所處的亞利桑那州的邊境線是由土地線而不是根據地形直接劃分的,貿易站的國境線原本就是一條街,因此墨西哥人就跟隨美國郵政局的命名而稱呼Nogales。
縱觀歷史,值得提的是最開始的圍牆是由墨西哥政府發起而建成。後來由於擔憂1910年開始的墨西哥內戰會對亞利桑那州造成影響,美方開始在Nogales駐軍,一同和墨西哥政府合作來加強圍牆的鞏固工作。
至於後來圍牆越來越高,對邊境的管控力度越來越強,除了跟墨西哥境內想偷渡到美國的人口變多有關以外,也跟當地的貿易發展逐漸離開鐵路線的依賴有一定聯繫。
站在學者的角度來看,歷史很有趣,所有的事情都並不是偶然的。但是作為當地的居民,感受最貼切的也許是在人為下那失去了的跨過邊境線的自由。
3. Cyra,回應《專訪陳日君——我想對地下教會說:「不要造反啊,要冷靜。」》
我倒覺得不必那麼悲觀。對於梵蒂岡來說,只要能夠突破中共官方意志的把守,就能進入信仰市場的巨大藍海。重要的是先接上頭,交上手,不用太在意一時的勝負,博弈的過程中總會發現機會。畢竟數億國人的精神需求擺在那裡,嚴防的一方總有疏漏的時候。
另一方面,雖然天主教有其腐朽的一面,但它畢竟接受過現代社會的洗禮,其教義內涵對當代國人仍具啟蒙意義,在中國社會的現實倫理中應屬進步思想。有了教廷這個新入局者,未必不能給當下自由精神的頹勢帶來變數。
當然了,樂觀和悲觀都有各自的理由。以上算是對陳樞機觀點的一點補充吧。
4. 蘇查哈爾燦,回應圓桌話題《「香港共產黨」的成立,是另闢蹊徑的抗爭,還是作繭自縛?》
香港共產黨是否能成立和運作意義並不大,因為現在的香港已經有了諸如民建聯、工聯會這類「共產黨」,需要名字更為根正苗紅的政黨來替他們「出賣」香港嗎?大可不必。政府用殖民惡法《社團條例》取締了一個不是社團的香港民族黨本身就是一件極度諷刺的事情,香港共產黨的出現,保安局會一棒子打去說共產黨是「非法社團」嗎,又會依法取締嗎?這不僅會造成所謂「憲政危機」,更是在檢測香港政府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政府不敢取締真正的黑社會,反而拿二十八歲的「講獨」年輕人開刀,只能表明當下的政府就是最大的「黑社會」,因為它什麼都怕,他會怕這個向它宣誓的「香港共產黨」嗎,不如拭目以待。
5. 緋紅杏白,回應圓桌話題《「香港共產黨」的成立,是另闢蹊徑的抗爭,還是作繭自縛》
目前香港政治環境下,一般左翼勢力以托派/社會民主主義為主要意識,推動勞動者的民主及反官僚主義。他們會刻意和極左的毛主義保持一定距離。因此目前的較主流政治意識與毛主義背道而馳,由年輕人建立的香港共產黨更像只能成為空談笑用的空殼政黨。
這一個主張以打倒資本階級而推動革命的政黨。搬出中共一大黨章,洋洋灑灑的寫上要武裝起義。實質作為只是透過稍為羞辱親中勢力從而換取市民支持,取得政治資本。而其本質無心無意無實力從根本上推動革命解放受壓迫的人。這一地上共產黨,到底憑甚麼和地下共產黨抗衡?是憑幽默感嗎?
世界上演技最好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能把自己承諾的事和願景打做出來的政治家。另一種是沒有嘗試盡一切可能把自己所許諾的事情兌現的演員。你說現在的香港共產黨更像哪一方?
6. 咸鱼姬,回應圓桌話題《遊客糾紛引發中國瑞典官民大戰,你怎麼看?》
北歐人對亞裔有刻板印象,而去旅遊的那一家子的行為無疑就是對刻板印象的一次加深,國家層面參與進去,又是第二次加固。瑞典電視台不是CCTV,也不會有審查,主持人的立場終歸是個人立場。這裡最大的文化衝突也許是瑞典人很難理解華裔祖傳的護短精神,即使僅是嘲諷那一家子的碰瓷行為也會被想象成對整個華裔群體的攻擊。
墻內對於節目言論義憤填膺的同時,“阿三”、“綠綠”、“黑鬼”等稱呼卻不曾從他們口中消失過,對於與非裔交往的國內女性也不曾停止過攻擊。即使是中產階層,也有不時說出“在美國,不努力還不是要跟阿三和黑人讀同一所學校”。對這些充斥墻內的言論,又有多少人義憤填膺?這樣環境之下的反歧視不過是寬以律己嚴於待人,所要求的平等不過是要求別人只對自己平等。
7. 塔森,回應圓桌話題《遊客糾紛引發中國瑞典官民大戰,你怎麼看?》
瑞典電視台已在youtube上上傳完整節目的英文字幕版,建議各位能看完完整版後再發言,討論會比較有意義。因為整集節目的主旨確實如其製作人所說,是為了諷刺瑞典人普遍對中國人的偏見(隨地便溺、沒禮貌等),而最後面那段明顯是種族歧視的影片正是為了諷刺而做的。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便說了,所謂「中國遊客因不當行為被政府禁止出境」這種新聞,其實是對中國人以偏概全的攻擊,而瑞典人不把普遍這樣的攻擊和偏見當回事,是因為瑞典人對中國認識太少。他在節目中段甚至又強調了一次,儘管這169名中國人在外國表現不文明是事實,但對比14億中國人口,表現不文明的中國人只是少數,這比例就像在瑞典,有1/4個人隨地大小便一樣,意即瑞典人不應該因為這種新聞,而對中國人產生偏見。
既然主持人已經如此表示自己的立場,那最後那段影片明顯就應該是仿造瑞典旅遊局口吻去製作的諷刺片,這樣的諷刺效果好不好當然可以討論,但要說節目故意歧視,那顯然是和節目的主旨背道而馳。
節目組的疏失應該在於把這段意圖用來諷刺的影片單獨上傳優酷,以及沒考慮到在只有這段影片有中文字幕、不懂瑞典語的觀眾不會去看節目前半段鋪陳的情況下,最後這段影片一定會被認為是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因此最後節目組就節目安排失當作出道歉,也算合情合理。
至於中國地圖問題,大部分外媒都不會把台灣放進中國地圖裡吧,中國政府如果硬要針對這點,是不是應該向每個外媒都抗議一次?
總而言之,這是一集安排失當、笑點又不太高明的節目,但不是一集表達種族歧視、針對中國人的節目,其主旨反而是為了指出瑞典人對中國人漫不經心的種族歧視。這樣的節目可以要求節目組就疏失道歉,但不至於要瑞典政府去限制節目製播自由,因為其目的並不是煽動歧視.於是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看過了節目的完整版本,又是否了解了節目要表達的意思,否則瑞中兩邊終究是一個說東,一個說西,沒有達成共識的可能。
8. 雨月、塔森,回應圓桌話題《遊客糾紛引發中國瑞典官民大戰,你怎麼看?》
雨月:看了一遍節目,其實節目組的自我辯護也不是狡辯,主持人是在調侃自己國家的種族主義者,只不過對於那幾個中國人也有挺多戲謔。這其實也不能說是種族歧視,因為這種歧視不是基於某個種族天生低劣的觀點,只是對某個群體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共性特徵的一種刻板印象罷了。要說這方面我們中國電視台的節目一點都不比西方差,央視衞視裏嘲諷日韓和非洲人的話不要太多。
主要讓我感覺不太舒服的是最後那個視頻。不管目的是什麼也有點過火了。再怎麼說會去瑞典旅遊的人也都是有點小錢的,說什麼別在瑞典隨地大小便的有點太作了。這種玩笑放在哪個國家都會跟你急的好嗎。
塔森:我感覺最後那段影片是在模仿瑞典旅遊局的口吻,去諷刺瑞典政府和瑞典人普遍對中國人的無知和偏見,其中的言論當然是種族歧視,但不是節目組的意思。當然效果實在是不太好就是了。
9. 市區的風,回應《<分域大道>導演Matthew Torne:公民意識活躍新一代?我怕這來得太遲》
我對香港的了解只停留在道聽途說上,比如高中時聽一個同學講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提到第一次去香港居住,因為樓下開了一個酒吧很吵,然後居民投訴,過不了幾天那個酒吧就關閉了。當時覺得這樣真好,有問題的時候可以有渠道來解決。我還聽說,在香港,如果行人闖紅燈被車撞死了,車主不用負法律責任,我也覺得挺好。也許我聽說的都是假的,就像通過古惑仔的電影是無法認識真正的香港一樣,但這些都給我留下了關於香港的很多好的印象。
10. ColinXu、Rainbow___,回應《<分域大道>導演Matthew Torne:公民意識活躍新一代?我怕這來得太遲》
ColinXu:香港自解放軍駐軍後就沒有離開過北京的武力權力範圍,而香港對大陸的重要性(自挾有效性)減弱,這是事實。所以就算抗爭到最後,全香港都同意脱離大陸,北京不允許也是白搭。香港文化與大陸差異又大,做不到影響大陸以擴大力量。所以香港到底能爭取到什麼?始終缺乏一個可以被看見的清晰目標,這是我一直對香港同情又抱不起希望的原因。
Rainbow___:@ColinXu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有健全心智的人,都不會認為香港獨立會實現,而假設香港獨立後,形勢只會對香港有害而不是有益。我甚至懷疑,宣揚港獨的青年和(或)組織,是否真的相信港獨的可行性。
我個人更傾向於,香港人抗爭的目標,絕不是獨立,而是高度自治,亦即政治、經歷、司法、文化和各種自由不受內地干預太多,同時年青人亦都想可以在這個社會好好地生活,而不是買不起房,又要排十年等分公屋。
人在每個社會,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生活,生活過得好,自由、權利不被限制,亦都會少有怨言。可惜的是,高度自治,從第一次人大釋法開始,已成為笑話;維持香港人原有的生活不變,在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等被蠶食開始已經是逐年創新低;生活水平,在房價連續7年成為全世界最難負擔的城市,並且最低時薪舊年先從32升至34.5,月入中位數還是16000。租個劏房就要4000以上,加上2047,究竟香港會被中共全面接管,還是維持現狀仍是未知數。
試問,在這一個不知道未來會不會越來越絕望的社會生活,年青人要求民主自決,有無問題?我認為香港人鬥爭目標其實非常清晰,就係民主自決,不需求獨立,只想擁有一個可以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裡的未來,甚至,可以只是擁有一個適宜大眾生活的社會,而不是只適宜精英生活的社會。
Further response to Kami's comment below: "對外一定要爭取尊重,對內要提升文明". As mentioned I am in complete agreement with you on not conflating these goals. However I think the main reason why so many people (myself included) feel a distinct sense of shame mixed with Schadenfreude when watching the Swedish satire of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is precisely that by their own very disgraceful behaviours the three tourists involved in this incident invited and reinforced such negative racial stereotypes not only upon themselves but upon anyone who happen to look like them (yellow-skinned Asians). We do very much need to combat racist stereotypes of Asians in general and Chinese in particular, but the outrageous behaviours of some Mainland tourists are not helping that goal in any way, shape or form. There is in fact, a Cantonese saying that captures this succinctly: "other people may give you face, but you lose respect all by your own doing."
Finally, I don't understand why the Initium editor saw fit to deliberately leave out Rainbow's full sentence in the selectef quote box, deliberately leaving out the key phrase "民主自決" in the commenter's original version, and to have done without in any way indicating by punctuation (i.e. an ellipsis) that certain words have been excised from the original quote by editorial decision. This is extremely poor form, and should not be a mistake made by even a college freshman much less an editor of a paper aimed at accountable and transparent jourmalism.
For the record, the editor's quoted version in the yellow boxed highlight:
"我認為香港人鬥爭目標其實非常清晰,只想擁有一個可以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裡的未來,甚至,可以只是擁有一個適宜大眾生活的社會,而不是只適宜精英生活的社會。"
The original full quote from Rainbow:
"我認為香港人鬥爭目標其實非常清晰,就係民主自決,不需求獨立,只想擁有一個可以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裡的未來,甚至,可以只是擁有一個適宜大眾生活的社會,而不是只適宜精英生活的社會。"
Any editor of a quality newspaper worthy of the name would never have simply ellided parts of the sentence without indicating that editorial omission was exercised. How else could we as readers trust that other seemingly verbatim quotes cited in this online journal haven't also undergone similar surreptitious editing but without us ever knowing???
The proper way of quoting the comment would have been like this:
"我認為香港人鬥爭目標其實非常清晰 [...] 只想擁有一個可以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裡的未來,甚至,可以只是擁有一個適宜大眾生活的社會,而不是只適宜精英生活的社會。"
I cannot believe this basic punctuation principle in citing verbatim quotation needed pointing out, but manifestly this needed to be done. This is extremely disappointing and concerning.
Completely second Kami's view below: "其二、中國人在自己國家內有種族歧視的說法,那麼就等於中國人不可以去爭取不被歧視的權利嗎?對外一定要爭取尊重,對內要提升文明,我覺得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因為行為的主題並不一致。"
I cannot believe that such an impressionistic and completely misleading comment as "我還聽說,在香港,如果行人闖紅燈被車撞死了,車主不用負法律責任,我也覺得挺好。" is actually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comments of the week"!! I would have reported this comment as heavily biased if not bordering on hate speech if a reporting function is actually available, and to see this selected as a top comment by Initium, a media outlet aimed at quality journalism, beggars belief.
@kami
对外寻求尊重,对内提升文明,恐怕在当下而言是同一个过程,混为一谈也完全没有问题。
在当下我们正在走入一个循环,链条如下:
陆人出游——素质堪忧引发当地不满——上升为对大陆人的偏见——以此偏见对待(其他的、后来的)陆客——大陆民族主义沉渣泛起——(或许会)引起两国民间互信破裂
而结束这个循环,自然要从源头开始。否则仅仅是义愤填膺,只会让更多文明的陆客为不文明陆客的行为付出代价。应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咸鱼姬的意见——歧视他人者追求不被歧视的权利,除了这种权利是“应得”的之外,还需要其自身行为的正当性。
最后,一种观点针对个人还是群体,差别非常大,并不是“不过是”可以描述、概括的。
不獨立,不過可以在中國共產黨治下自決,令社會公平、公正、正義,10月1日可以悼念港殤,不用看到煙花匯演。同時大多數事情不受北京干預,包括教育、經濟等等。就像東突厥斯坦一樣,啊....不,新疆一樣開放、進步,對吧!我明白了!
說實話,並不同意咸鱼姬的觀點。其一,「北歐人對亞裔有刻板印象」「瑞典人不理解華裔的護短」,在有刻板印象的情況下,怎樣做到不護短呢?我倒是覺得這與華裔無關,任何一個「弱勢群體」都會選擇護短。畢竟無論歧視的觀點存在與否,對象不過是「個別中國人」和「全體中國人」的差別。其二、中國人在自己國家內有種族歧視的說法,那麼就等於中國人不可以去爭取不被歧視的權利嗎?對外一定要爭取尊重,對內要提升文明,我覺得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因為行為的主題並不一致。此外,種族歧視的中國人是不是個別人呢?如果覺得中國人不值得享有其他人的尊重,是不是又沒有看到那些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人可能面對的不公正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