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MeToo 在中國

孫金昱:校園性騷擾的關鍵不是「性」,而是權力結構

讓大眾迷茫的問題——為何帶有種種光環的學者會有如此不堪舉動——其實是一個被錯問的問題,因為它的提問視角完全是個體化的。

每一次校園性騷擾案件的傳播都是一場「雙重抗爭」。受害者和她們的家人、朋友、校友以及其他熱心參與者,不僅僅要從施害者那裏討還公道,往往還要與校方和相關輿情部門的維穩策略較量。圖為廣州中山大學。

每一次校園性騷擾案件的傳播都是一場「雙重抗爭」。受害者和她們的家人、朋友、校友以及其他熱心參與者,不僅僅要從施害者那裏討還公道,往往還要與校方和相關輿情部門的維穩策略較量。圖為廣州中山大學。攝: 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7-21

##MeToo 在中國##MeToo#評論#孫金昱

在中國,每一次校園性騷擾案件的傳播,都是一場「雙重抗爭」。受害者和她們的家人、朋友、校友以及其他熱心參與者,不僅僅要從施害者那裏討還公道,往往還要與校方、甚至相關輿情部門的維穩策略較量。

2018年4月,因申請北京大學對一起性騷擾舊案的處理結果進行信息公開,在校生岳昕受到校方持續的壓力。而在7月上旬曝光的張鵬事件中,中山大學同樣沒有直面問題,而是一方面召集「維穩」會議,要求學生「家醜不可外揚」,強調學生的相關轉發,學校均可以追蹤,並表示學校的態度「一般是從輕處理」。另一方面對張鵬做停課處理,停止其任教資格,取消其碩博指導教師資格,終止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聘任合同,但即便如此,在對外公告中仍然全文不提「性騷擾」,僅以「師風師德」含混帶過。

醜聞曝光後,張鵬作為當事人發聲,承認其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存在「嚴重違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行為,但他同時強調已經接受黨紀處罰,認為相關曝光文章存在污衊及誇大。而作者黃雪琴也立即回應張鵬,願通過法律渠道對質。耐人尋味的是,張鵬的辯護聲明仍在,而黃雪琴的回應卻在微博被刪除。

即使這已經不是校園性騷擾第一次被曝光,媒體報導、公眾關注的重點依然會或多或少集中在「明星學者」個人光環與性騷擾之間的巨大反差:為什麼那些學術突出、教學優秀、被眾多其他學生和同事所認可、敬重的學者會有如此陰暗的一面,他們為何「需要」如此?甚至,對這一問題的不解還會進一步發酵成一種「被害者有罪論」——如果不是受害人本人的問題(自願的迎合、不懂得拒絕、懦弱的默許),性騷擾本來可以不發生,或者很容易擺脱。即使近年來「蒼蠅不叮無縫蛋」的粗鄙觀念引發越來越多的批評,但更為隱蔽地歸因於「受害者不夠強大、堅韌」的精巧論調卻越發受到歡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