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一次校园性骚扰案件的传播,都是一场“双重抗争”。受害者和她们的家人、朋友、校友以及其他热心参与者,不仅仅要从施害者那里讨还公道,往往还要与校方、甚至相关舆情部门的维稳策略较量。
2018年4月,因申请北京大学对一起性骚扰旧案的处理结果进行信息公开,在校生岳昕受到校方持续的压力。而在7月上旬曝光的张鹏事件中,中山大学同样没有直面问题,而是一方面召集“维稳”会议,要求学生“家丑不可外扬”,强调学生的相关转发,学校均可以追踪,并表示学校的态度“一般是从轻处理”。另一方面对张鹏做停课处理,停止其任教资格,取消其硕博指导教师资格,终止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任合同,但即便如此,在对外公告中仍然全文不提“性骚扰”,仅以“师风师德”含混带过。
丑闻曝光后,张鹏作为当事人发声,承认其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存在“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行为,但他同时强调已经接受党纪处罚,认为相关曝光文章存在污蔑及夸大。而作者黄雪琴也立即回应张鹏,愿通过法律渠道对质。耐人寻味的是,张鹏的辩护声明仍在,而黄雪琴的回应却在微博被删除。
觀點一針見血,卻無力動搖這種被種種事件中輕描淡寫忽略的權力結構,民族文化小事化小不管閒事的劣根性禍害一代代,反倒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現代中國卻不會看見,使人扼腕
面对种种,非常无力。
錯字,髮聲、觀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