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Faces Places》短評:從攝影變成塗鴉,他們這樣講述陌生人的故事

一段相差五十歲的忘年之交,帶上法國新浪潮餘韻,記錄下一個又一個平凡的生命

若說《眼睛相旅行》是紀錄片,不如說是一趟旅程,華妲和JR開車到法國鄉郊村鎮,一邊製作「攝影塗鴉」,一邊發掘尋常百姓的小故事。

若說《眼睛相旅行》是紀錄片,不如說是一趟旅程,華妲和JR開車到法國鄉郊村鎮,一邊製作「攝影塗鴉」,一邊發掘尋常百姓的小故事。 圖:安樂影片提供

特約撰稿人 陳志華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6-26

#電影#評論#陳志華

明年就是法國電影新浪潮六十周年,艾麗絲華妲(Agnès Varda,台譯安妮華達)被譽為「新浪潮之母」,她和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是新浪潮中仍在世並依然有新作面世的兩人。高達今年完成了《影像之書》(The Image Book),獲康城影展(台譯坎城影展)頒發「特別金棕櫚獎」。華妲去年則和知名街頭藝術家JR合作,拍成了《眼睛相旅行》(Faces Places,台譯《最酷的旅伴》),在上屆康城影展廣受好評,更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法國電影新浪潮可說是電影史最叫人熱血沸騰的一章,把電影作者論發揚光大,革新精神影響到世界各地,間接催生了新荷里活電影(New Hollywood,台譯新好萊塢電影),據說《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台譯《我倆沒有明天》)本來就考慮過由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台譯楚浮)或者高達執導。法國新浪潮的導演群,陽盛陰衰,女導演寥寥無幾,華妲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員,去年獲奧斯卡頒發終身成就獎,康城影展也曾頒發相當於終身成就獎的榮譽金棕櫚獎給她。

《眼睛相旅行》(Faces Places)劇照。
《眼睛相旅行》(Faces Places)劇照。圖:安樂影片提供

相遇是主題

與其說《眼睛相旅行》是紀錄片,不如說是一趟旅程,華妲和JR開車到法國鄉郊村鎮,一邊製作「攝影塗鴉」,一邊發掘尋常百姓的小故事。JR擅長人像攝影,把照片放大印成巨幅,張貼到建築物外牆,成為「攝影塗鴉」。華妲和JR都注意到對方的創作,本應惺惺相惜,但一直互不相識。影片開頭就想像他們屢次擦肩而過,在車站,在咖啡廳,在夜店,差一點碰見,始終沒有相遇。而相遇,可說是影片的主題。

首先是本來陌生的華妲和JR相遇,儘管年齡相差五十多歲,生命軌跡南轅北轍,但相處起來並無代溝,甚至滿有默契。他們一起策劃這趟攝影塗鴉之旅,跟更多陌生的人相遇,認識更多新的臉孔,例如安排不同的人咬着長條麵包拍照,再放大貼到牆上,連成彷彿一起咬着同一條麵包的模樣,又或者吸引人們來到廢墟,把自己放大了的臉孔照片貼在荒屋外牆,令廢墟重現生氣。看似隨意隨機的相遇,卻充滿幽默與奇想,華妲主導的剪接更把各不相干看似散漫的段落,像那些長條麵包照片那樣,連接成趣味盎然的人文風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