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2018年3月9日,中國大陸知名性別平權媒體「女權之聲」被微信、微博雙雙封禁,賬號不得恢復。一同被潑下冷水的,還有在高校燃起的中國版MeToo運動。女權議題敏感化是當前整個公民社會敏感化的一個寫照。自2015年起,女權議題的討論、活動空間不斷收緊,直到被「失語」。但是中國女性權利意識覺醒的趨勢並未完全停滯,從北京大學校友李悠悠實名舉報長江學者沈陽性侵,到網約車司機性騷擾事件引發熱議,女權仍在不斷發聲。我們記錄下「女權之聲」被封100天的前因後果,並獨家專訪了「女權之聲」的創辦人呂頻。本文由端傳媒與NGOCN聲音計劃聯合出品,首發於端傳媒。
半年不到,熊婧的髮色變了三次,從灰色、金色到現在的綠色。朋友笑她是因為現實裏的光亮漸漸黯淡,所以需要色彩給生活增加一點希望。熊婧不置可否:「在麻瓜的世界裏,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讓人看出我的不一樣。」
熊婧是「女權之聲」(以下簡稱「女聲」)的編輯,她覺得做女權運動是世界上最酷的事,那些不關心女權的人則被她戲稱為「麻瓜」。說這話的時候,熊婧的臉上掛着笑,眼裏是滿滿的驕傲與自豪。她說:「在中國做activist(社會活動家)是沒有出路的。可是沒什麼事情比當一個activist更讓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