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女權之聲」被消音的100天

中國最負盛名的女權媒體為何在國際婦女節期間遭到永久封號?封號、收緊女權議題空間能阻止中國版MeToo運動繼續發酵麼?

「女權之聲」被消音的100天
2018年3月16日,「女聲」被封的第七天,北京的幾個女權主義者給「女聲」做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葬禮。在北京城郊的廢墟上,女權主義者們換上了借來的彩虹色連體衣,帶上墨鏡,盡情地在荒涼中舞動身體。「女聲頭七,墳頭蹦迪」是她們為這次行為藝術起的名字。

編注:2018年3月9日,中國大陸知名性別平權媒體「女權之聲」被微信、微博雙雙封禁,賬號不得恢復。一同被潑下冷水的,還有在高校燃起的中國版MeToo運動。女權議題敏感化是當前整個公民社會敏感化的一個寫照。自2015年起,女權議題的討論、活動空間不斷收緊,直到被「失語」。但是中國女性權利意識覺醒的趨勢並未完全停滯,從北京大學校友李悠悠實名舉報長江學者沈陽性侵,到網約車司機性騷擾事件引發熱議,女權仍在不斷發聲。我們記錄下「女權之聲」被封100天的前因後果,並獨家專訪了「女權之聲」的創辦人呂頻。本文由端傳媒與NGOCN聲音計劃聯合出品,首發於端傳媒。

半年不到,熊婧的髮色變了三次,從灰色、金色到現在的綠色。朋友笑她是因為現實裏的光亮漸漸黯淡,所以需要色彩給生活增加一點希望。熊婧不置可否:「在麻瓜的世界裏,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讓人看出我的不一樣。」

熊婧是「女權之聲」(以下簡稱「女聲」)的編輯,她覺得做女權運動是世界上最酷的事,那些不關心女權的人則被她戲稱為「麻瓜」。說這話的時候,熊婧的臉上掛着笑,眼裏是滿滿的驕傲與自豪。她說:「在中國做activist(社會活動家)是沒有出路的。可是沒什麼事情比當一個activist更讓人振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