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香檳大廈,見證昔日香港置業平民化,到今天物非所值的貴族化

在香港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與加拿分道交界,有座初期名噪一時,近年卻聲名狼藉的商住兩用樓宇。它就是1957年入伙的香檳大廈。香檳大廈雖在香港地產發展史上鮮有所聞,卻恰巧站在地產變革的分岔口……

這座大廈經歷香港經濟起伏、主權移交、消費和娛樂方式更迭等滄海桑田變化後,於去年落成60年之時,住宅單位急速空置,至今年年初B座只餘少數住戶,而基座商場的店舖則繼續營業,直至樓宇清拆重建。

這座大廈經歷香港經濟起伏、主權移交、消費和娛樂方式更迭等滄海桑田變化後,於去年落成60年之時,住宅單位急速空置,至今年年初B座只餘少數住戶,而基座商場的店舖則繼續營業,直至樓宇清拆重建。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何尚衡

刊登於 2018-05-16

#土地大辯論#評論#何尚衡

在香港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與加拿分道交界,有座初期名噪一時,近年卻聲名狼藉的商住兩用樓宇。這座大廈經歷香港經濟起伏、主權移交、消費和娛樂方式更迭等滄海桑田變化後,於去年落成60年之時,住宅單位急速空置,至今年年初B座只餘少數住戶,而基座商場的店舖則繼續營業,直至樓宇清拆重建。這就是1957年入伙的香檳大廈。

「上樓」(置業)難,似乎是縈繞香港人的長期話題。香檳大廈雖在香港地產發展史上鮮有所聞,卻恰巧站在地產變革的分岔口,是整幢樓宇分單位出售、有大廈公契,並設分期付款的首例。多年來,香港地產的變革讓更多人進入物業市場,住宅成為必要的「商品」。城市的空間不斷遭分拆出售,由二戰前的整幢樓宇交易,到戰後的分層、分單位銷售,以至近年新落成細如車位的住宅(俗稱「劏房盤」或「劏盤」),居住似乎淪為一場住宅供應與需求之間的數字遊戲。

「劏房盤」的出現,表面上是私人住宅任由發展商操控的惡果,其實與政府的批地條款、對建築圖則的監管,以及新樓宇的潛在買家有密切關係。政府最近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要從土地供應着手解決居住問題。且讓我們由香檳大廈出發,回看香港私營住宅的地產演變,或許對思考置業安居的問題,有多少啟迪。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一度鶴立雞群,隨即隱沒發展洪流

於網上獲取資訊的年代,在搜尋器輸入「香檳大廈」,大概會找到「性地」、「鳳樓」、「淫窟」等資料。可是翻閱上世紀50年代的報章,則會讀到以「裝置華貴」(註一)、「預售成績甚佳」(註二)等為題的報導,敘述大廈「設計新穎」、由名則師「依力甘洛」設計、「環境優美」等。這位「依力甘洛」,正是給寫錯名字的傳奇香港建築師「艾力甘洺」(Eric Cumine)。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