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周澄:「中國染指北極,催化各國爭奪資源」的現實與迷思

儘管中國對參與北極事務確有長遠的經濟與戰略目的,但將北極簡化為大國角力場、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邏輯,往往是將現況定性為某種「中國威脅論」的延伸……

北極是全球氣候危機的縮影,尤其是全球升溫持續令北極融冰加快,預料不出數年內,北極的夏季就會出現無冰期;不少環保團體擔心這令北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條國際貿易主要航道,連帶也料將減低在北冰洋海域鑽探油氣及遠洋捕魚的成本,加劇人為活動對北極脆弱生態與原住民生計的破壞。

北極是全球氣候危機的縮影,尤其是全球升溫持續令北極融冰加快,預料不出數年內,北極的夏季就會出現無冰期;不少環保團體擔心這令北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條國際貿易主要航道,連帶也料將減低在北冰洋海域鑽探油氣及遠洋捕魚的成本,加劇人為活動對北極脆弱生態與原住民生計的破壞。攝: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5-09

#周澄#評論

自年初中國國務院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後,所謂大國「逐鹿北極」之說不脛而走。特別是白皮書中明確提及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目標,與中國官方的「一帶一路」海上通道建設的戰略綱領一致,不少評論因而認定中國勢將令北極圈內的資源爭奪越趨白熱化,甚至會加深美俄兩國在北冰洋的對峙。凡此這般被學界歸為「環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的分析進路在國際間相當流行,論者普遍認為環境破壞與資源緊張是誘發衝突的重要源頭,徒添地緣政治變數,因此有必要將應對氣候變化整合至國防與外交策略,同時加強跨國治理機制的實效。

不過,儘管中國對參與北極事務確有長遠的經濟與戰略目的,但將北極簡化為大國角力場、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邏輯,往往是將現況定性為某種「中國威脅論」的延伸,既抽離了現存北極治理架構的實際脈絡,同時亦忽視了實證與數據,誇大了各國爭奪北極資源的現況與隱憂。

北極融冰的生態與氣候危機

這當然不是說北極的環境急變並不堪憂。事實上,北極是全球氣候危機的縮影,尤其是全球升溫持續令北極融冰加快,預料不出數年內,北極的夏季就會出現無冰期;不少環保團體擔心這令北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條國際貿易主要航道,連帶也料將減低在北冰洋海域鑽探油氣及遠洋捕魚的成本,加劇人為活動對北極脆弱生態與原住民生計的破壞。

4月初在國際期刊《自然》發布的兩份最新研究就估計,若各國成功實現《巴黎氣候協議》訂明的「2100年前限升溫2°C」的目標,北極料將每五年出現一次無冰期;相反,若升溫達3°C至4°C,北極在2050年前將極有可能每年出現為時約三個月的無冰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