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川震十年

【重溫】四川地震十年,回到人事已非的現場

端傳媒記者花了近一年時間奔波各地,策劃、採訪、製作的專題,只是希望為你從時間的縫隙裏,留下有意義的細節,讓記憶的執念,跨過時間。

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中,有68712人死亡,17921人失蹤,其中包括5335名學生。圖為北川地震遺址上的北川職教中學。

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中,有68712人死亡,17921人失蹤,其中包括5335名學生。圖為北川地震遺址上的北川職教中學。攝:林文清/端傳媒

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5-05

#川震10年#中國大陸

「四川地震十年」專題將從 5 月 7 日開始持續更新,我們也會及時在此文中更新報導鏈接,以作閱讀導覽目錄。若你對該專題感興趣,可收藏這篇文章,方便後續閱讀重磅內容。若你想閱讀更多深度報導,歡迎成為我們的付費會員

十年生死兩茫茫。在經歷了近十萬人死亡的四川地震災區,十年時間,意味着什麼?

時間覆蓋了傷口。失去了伴侶的人們重組了家庭,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再次生育,失去了四肢的人們被稱為倖存者,學習與義肢和機械手相處。

時間暴露了庸常。災區是景點,傷痕是最佳的掙錢道具。死難者的冤屈與倖存者的自盡都只是意外。要感恩,要表彰,要在紀念大會熱淚盈眶。

時間掩埋了真相。碎成粉末的學校了無痕跡,死難學生的名單永不完整,心碎的家長逐漸失散在上訪的路上,坐了牢的抗爭者困在原地。

也有人和事跨過了時間。在絕大多數志願者與機構逐漸離場後,有人選擇留下來,沒有走。他們的經驗給災區上了一門長長的「復康」課。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媽媽,開辦幼稚園,養育了很多喪子母親的第二個孩子。震後的「援建工程」,成了跨地區、跨部門合作的試驗田,香港和內地從官方到民間的第一次大規模全面合作,在四川嘗試「一國兩制」也從這裏開始。

根據官方數據,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中,有68712人死亡,17921人失蹤,其中包括5335名學生。

十年過去,我們能做的不多。端傳媒記者花了近一年時間奔波各地,策劃、採訪、製作的專題,只是希望為你從時間的縫隙裏,留下有意義的細節,讓記憶的執念,跨過時間。因為記憶,就是抵抗。

專題目錄

  1. 失孤父母
  2. 消失的學校
  3. 香港 NGO
  4. 康復治療
  5. 記者手記
  6. 香港援建

【失孤父母】背著死去的孩子和新生的孩子,活下去

「肯定是鬥不過他的,我們想給孩子討公道,肯定很難的,但肯定要去爭取。」李艷一連說了三個肯定,她12歲的女兒楊丹在四川大地震中被埋在粉碎的富新二小。

這一群父母,他們的孩子十年前死在粉碎的校舍裏,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從政府到法院,沒人願意給答案。今天,他們四五十歲了,積極維權的人越來越少。纏繞住他們腳步的,有貧窮、病痛、年邁,更實際的各種利益,還有再生育的新生命。但痛苦與憤怒,從未減少。

點擊此處,閱讀報導。

不要說十年了,二十年、三十年......可能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那天,要真的這個事情沒有圓滿的答覆,我們也跟孩子一樣,死不瞑目。

母親劉孟英,兒子桑興鵬11歲遇難。

「不要說十年了,二十年、三十年......可能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那天,要真的這個事情沒有圓滿的答覆,我們也跟孩子一樣,死不瞑目。 」父親桑軍與母親劉孟英,兒子桑興鵬11歲遇難。
「不要說十年了,二十年、三十年......可能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那天,要真的這個事情沒有圓滿的答覆,我們也跟孩子一樣,死不瞑目。 」父親桑軍與母親劉孟英,兒子桑興鵬11歲遇難。

【消失的學校】重訪校舍倒塌之地,卻發現真相被有意無意地擦去

當年被廣泛質疑為豆腐渣工程的學校,今天變成了什麼?當年慘烈的、悲慟的、讓人激憤的,如今都換上了平靜的妝容,所有的拷問都沒有答案。

我們重訪了十所校舍倒塌之地,原址在地圖上已經無從得知,只能靠當地人的記憶,給不甘心的訪問者帶路。除了零星的紀念碑,所有遺址都被有意無意地擦去,連帶著真相的蛛絲馬跡。

點擊此處,閱讀報導。

就是這片小山坡,當年的北川中學和孩子們,就埋在下面,這前面的綠草坪,就是以前的操場。

北川縣城一名老人

「就是這片小山坡,當年的北川中學和孩子們,就埋在下面,這前面的綠草坪,就是以前的操場。」北川縣城一名老人。
「就是這片小山坡,當年的北川中學和孩子們,就埋在下面,這前面的綠草坪,就是以前的操場。」北川縣城一名老人。

【香港 NGO】他們用十年在四川建立起康復系統

72小時是生死之間的黃金救援期;而90天則是截肢病人未來康復的黃金治療時間。在大地震面前,中國有足夠力量投入生死救援,卻沒有經驗與儲備應對倖存者的康復。

香港力量在此時進入,幫扶傷員康復的各類NGO進入災區,用十年時間在四川建立起康復系統。

點擊此處,閱讀報導。

政府不能做(康復治療)、也沒有想過去做,基金會來做了。給你醫院買設備、出治療費,你醫院還在想這樣做了能給我什麼好處。

一名福幼基金會志願康復治療師

據調查,當時四川有康復醫學教育背景的醫生不超過400個,中國大多數地區對康復的理解仍停滯在上個世紀。一些人認為康復就是休息,也有人認為康復就是按摩。
據調查,當時四川有康復醫學教育背景的醫生不超過400個,中國大多數地區對康復的理解仍停滯在上個世紀。一些人認為康復就是休息,也有人認為康復就是按摩。

【康復治療】凝視康復十年,記住人、記住傷痛

2008年,汶川地震以極其慘痛的方式喚醒了中國民眾的志願者精神,數以百萬計的志願者湧入災區,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後來陸續回歸原來的生活軌道,但少數人留了下來,幫扶地震傷員走過漫長、艱難、枯燥的康復之路。

至今留川的康復師、心理輔導員、社工和他們的患者。時光或許像濾鏡一般,虛化了淚與血、痛與恨,但回看歷史的目光不該輕飄飄地落在「感恩」上,凝視康復十年,看見宏大敘事外、小人物的每一步掙扎,看見人、記住人、記住傷痛。

點擊此處,閱讀報導。

我們的陪同就是 make a difference 。

什邡在地震中失去了159個孩子,來自香港青年發展基金的金高英幫扶媽媽們再生育。

一個服務對象曾偷偷告訴康復中心的志願者賴寒,參加康復活動兩三年後,自己仍抱著一個想法——總有一天你要從我這裡拿走什麼。
一個服務對象曾偷偷告訴康復中心的志願者賴寒,參加康復活動兩三年後,自己仍抱著一個想法——總有一天你要從我這裡拿走什麼。

重返四川記者手記:「我們的災難日,不是他們的感恩日」

端傳媒過去一週推出汶川地震十週年專題,記者走訪多個災區,在這篇手記裏,記下了他們還沒寫進新聞報導的所見所聞,他們一路上遇見的倖存者和遇難學生家長。

一個十年前被埋在北川中學廢墟之下的男生告訴記者,他不明白為什麼每逢5月12日,大家總是把「黑色的日子」過得喜慶,「這天是我們的災難日,不是他們的感恩日,」他鄭重地,一字一句地說,「我們都是踏著別人的鮮血走過來的,這應該是一個黑色的日子。」

記者在手記中寫道,「假若有一個由民間設計的汶川地震紀念館,這些來自倖存者的話,該被永久的好好收藏。其中會有痛苦的的話,陰暗的話,無奈的話,也會有歡快的,充滿希望和感激的話。

但所有的話語,都該是人們緩緩說出的,不該是擴音器裏重複播放的口號。」

點擊此處,閱讀報導。

【香港援建】當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國情

四川重建,時任總理溫家寶曾下令「三年任務兩年完成」,而香港援建四川的工作花了整整八年。這是內地與香港兩地政府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大規模合作,主事官員說,是「在內地講一國兩制」。港方表示要對批准撥款的香港立法會和市民負責,而川方最擔心的,是「上面」是否滿意。

點擊此處,閱讀報導。

政府是會改變的,國家是不會變的,我們的土地、人民是不會變的。

麥齊光,時任香港發展局常任秘書長

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對外援建,投資超過100億港幣。它集結了香港社會四面八方的力量:除卻牽頭的香港政府,還有工程、建築、康復醫學等各界別的資深人士和大大小小數十間NGO。圖為香港特區政府資助援建,都江堰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
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對外援建,投資超過100億港幣。它集結了香港社會四面八方的力量:除卻牽頭的香港政府,還有工程、建築、康復醫學等各界別的資深人士和大大小小數十間NGO。圖為香港特區政府資助援建,都江堰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