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中國歷史在香港中學怎麼教?六十年來平行運轉的兩套歷史觀

對一個普通的中學生來說,為甚麼世界歷史課和中國歷史課都教中國近代史,卻是完全不同的教法?為甚麼香港史竟然是在世界歷史而非中國歷史的課堂上?

中史課程改革中首次加入了「香港史」原素,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軸,論及香港。有評論認為將香港史放在中國史主軸之中學習,削弱了香港為本位的視角,讓香港發展淪為中國歷史的附屬品。圖為1997年的香港海運碼頭,市民冒雨迎接回歸的歷史時刻。

中史課程改革中首次加入了「香港史」原素,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軸,論及香港。有評論認為將香港史放在中國史主軸之中學習,削弱了香港為本位的視角,讓香港發展淪為中國歷史的附屬品。圖為1997年的香港海運碼頭,市民冒雨迎接回歸的歷史時刻。攝:Pictures Ltd./Corbis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李寶怡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4-10

#香港中史教育

歷史教育歷來是形塑新一代思想的重要陣地,歷史如何被教授、歷史教育改革,都時常牽扯社會不同層面而形成論爭。香港從殖民地時期走到今日,「中國歷史」科目的存在既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脈絡,也面臨政府再度整改而引發的爭議。

這說的,是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她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要求所有中學於2018-2019年開設獨立的初中中國歷史科。由於事實上全港已有九成中學開辦初中必修中史科——餘下學校多將中史併入「歷史與文化科」或「綜合人文科」教授;兼且近年不時有內地官員或媒體指稱國民教育、中史教育乃回應港獨思潮之良方,此等事實與社會氛圍下,林鄭此舉引發沸騰爭議,被質疑政府「煞有介事」將中史「獨立成科」是否隱含政治動機。

歷史課成為社會焦點,卻正是時候讓我們來回溯與考察香港之「中國歷史」科目的前世今生;拆解原來九七前的殖民地日子,香港的中學生是如何學習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九七後,歷史教育的方法有了哪些改變?香港本土的歷史,何時出現在中學生的課堂上?為甚麼一份1953年的殖民地政府報告可以影響香港歷史教育至今,而令其與大陸的歷史教育區別開來?而歷史教育什麼時候更傾向於成為或不成為政治灌輸的工具?

「中史」與「世史」兩科對在香港受教育的幾代人來說,是都曾要去適應的兩重歷史宇宙,「兩重」的意思是,宇宙內裏的邏輯真是有些不同。

一段過去 兩種觀點:香港學校存在兩套歷史?

現時香港中學教育,歷史科分為「中國歷史」(下稱「中史」)和「歷史」(下稱「世史」)兩科,其課程仍沿用20年前的版本(「歷史」科為1996年版本 ;「中史」為1997年版本 )。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將有定案,而此中變動,除前述中史獨立成科之外,還首次在課綱中加入「香港史」元素,即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軸,論及香港。但由於諮詢文件中沒有列出對港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六七」、「六四」等事件,社會反響極大。亦有評論認為將香港史置於中國史主軸學習,削弱了以香港為本位的視角,令香港發展淪為中國歷史的附屬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