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詩人孟浪主編的《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詩集》於台港兩地同步出版,這部書收錄了近200位華文作者紀念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詩作。編纂多時,書籍終於出版,孟浪卻在此後不久因腦水腫和腦血管阻塞於香港一度入院。個性低調的他,僅由妻子、也是詩人與學者的杜家祁發文交代近況,盼周邊親友不必擔心,「祝福和祈禱就已足夠」。
在這不久之前,孟浪於花蓮家中接受了端傳媒專訪。面對兩岸三地局勢劇變,漂流在中港台三地之間的他,彷彿無法鬆懈片刻,停止對中國政權打壓民主人權的憂心。
一頭及肩灰白髮,孟浪與記者一見面就自顧自劈哩啪啦說起話來,約半小時過去,才突然停頓,意識到記者還沒開始提問。訪談過程中,孟浪的話匣子就像一株生命力十足的藤生植物,不斷分叉、蜿蜒、成長,開出一朵又一朵花。待察覺自己偏離主題太遠,才略顯尷尬笑說:「所以剛剛的問題是什麼我又忘了?」
孟浪,原名孟俊良,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上海吳淞。從求學階段,他就開始創辦地下刊物(編註,由於中國出版受控,曾經,有獨立思想的書籍或刊物往往並不取得出版機構書號,而自行印刷流傳),中國現代詩重要群落「海上詩群」主要代表詩人之一,參與發起中國獨立作家筆會(現名獨立中文筆會)。

一個人打從出生就是場尋根之旅,表面上34歲以前,他好像都住在家鄉,但內心深處卻一直感覺在不停地流浪。
選文學是飛蛾撲火?
1976年,毛澤東逝世,文化大革命也跟著畫下句號。兩年後的7月,孟浪準備參加高考。當時,整個社會都還停留在中國共產黨迫害陰影下,強調思想創作表達的文科便成為了老一輩人害怕子女就讀的領域。
「當時我們的中學班主任就是被文革迫害過的。」即使大環境令孟浪在中學的最後半年轉為理科,但他內心依舊對文學懷抱熱情。對高考,他從準備考試到選填志願都消極敷衍,心想「光學系聽起來比較乾淨吧!」,就這樣誤打誤撞進入上海機械學院(現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