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於上月底出席「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在台北舉辦的「港澳中、各民族及台灣自由人權」十週年論壇活動,於席間談及當專制政權終結後,各地族群建立民主社會的各種方式。這段沒有出現「港獨」、「香港獨立」、「香港建國」的言論,卻在香港刮起一場「港獨風暴」,有關的原話是這樣的:
「反專制成功以後我們要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一個民主的社會,但是這個民主社會也不單是一人一票的選舉,也包括了剛開始鄭教授所說的國際人民公約裏面的這個『人民自決』的權利,所以在中國大陸現在不同的族群,可能包括上海的族群,也可以決定是不是應該成為一個,用什麼樣的關係大家連繫在一起,我們可以考慮成為獨立的國家,可以考慮成為聯邦的一個部分,我們也可以考慮成為歐盟那種邦聯的一個部分,這就是『民主自決』,但是這個民主自決就是透過這個族群每個人平等的權利去決定他們的前途是怎麼樣,這個也是伸展到香港將來的未來是怎麼樣。所以其實我想我們叫『反共』以後或是『反專制』以後,更加要想像多一點是之後是怎麼樣。」
未料論壇完結後五天,香港政府回應傳媒查詢時罕有對戴的言論發表「強烈譴責」,及後親中人士紛紛表態抨擊戴氏,更有組織和議員促請香港大學把戴革職處分。在主流和網絡媒體的大肆報導下,「戴耀廷鼓吹港獨」迅速在本地社會發酵成最受關注的新聞大事件。
「假大空」輿論戰正在成熟壯大
這場「新聞事件」的策動和竄起,反映了一個重要訊息:中共建制(中國共產黨、政商親共建制派的聯盟)所鼓動的「假大空」新聞事件輿論戰,愈發成熟壯大而奏效。這場由官、政、商聯合板塊批鬥非建制人士為「港獨份子」的事件,可作為中共建制在港發動並操作的政治鬥爭的典型案例之一。
這種政治鬥爭在以往亦有出現,早在佔中時期,親中的網上媒體平台便經常針對非建制人士、特別是佔中和雨傘運動的發起人進行連串「扣帽子」式的批評,但由於大多立場偏頗而往往事實基礎不足,即使故意無風起浪地以扭曲事實或斷章取義的方式製造政治話題,也鮮少得到政商建制陣營積極回應和投入,只能在網上流傳並影響特定群組。然而這兩年間,類似的「假大空」新聞事件愈來愈多,各建制板塊之間的連結範圍亦愈益廣泛: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和政商要人,開始樂此不疲地加入由以往被認為「不入流」的親中網媒發起的口水戰,甚至上升到政府也要開腔譴責。最新近斷章取義的案例,算是香港浸會大學兩名學生因不滿通過普通話考試為畢業要求而到語文中心示威的事件。事發後二人先在網上被親中網媒大肆抨擊辱師,甚至上升為「港獨分子」,在政商社會人士紛紛加入批評後,校方遂處分涉事學生。
事實上,其他非建制的個人或組織,也多多少少受過這般攻擊,令人憂慮的是,每次這種政治批鬥一出現,被攻擊的對象,以及非屬中共建制的持份者、組織和機構都難以招架,被一同捲入這個政治旋渦,要不被拖垮,要不成為幫兇。
「製造港獨分子」作為中共建制發動「假大空」政治新聞事件的其中一種輿戰策略,在多次的演練磨刀後,政治操作做得愈益精純,一次次地向政敵更大力地抽刀。這些事件的發動模式是這樣的:鎖定批鬥對象,斷章取義或扭曲事實地指控其犯下「支持港獨」、「侮辱國家」來挑起事端,而後官員、涉事機構高層、政黨、商界、任何界別的親中者,透過主流傳媒或中共建制操控的網上媒體平台紛紛譴責,像滾雪球一樣滾出了一件新聞大事件,令不會仔細閱讀多份報章比對甚或無餘暇了解事情細節的市民,得到一種模糊而扭曲,卻又是中共建制期望滲透的印象:例如戴耀廷有組織搞港獨云云。
這些從無到有的「假大空」新聞事件,令中共建制一箭多雕:對衝出來譴責的政商建制來說,不但可以向中共顯示忠誠,也可贏得厭惡港獨的市民的支持,更可打擊非建制派,何樂以不為?對中共而言,這些新聞事件不但可貶抑非建制派在普遍香港市民心中的形象,也可收抑制言論自由的寒蟬之效,更可令早已厭惡政治的市民更厭惡政治並愈益冷漠。長此下去,中共不用為箝制言論自由的《基本法》23條立法,也可達到打擊自由及控制言論和思想的效果,而多次的事件操演亦令中共建制板塊的合縱動員操作愈益純熟,不但能應用在輿戰上,更可用於選戰上。特別要一提的是,中共建制在網上的輿情操作,實在跟美國特朗普(川普)團隊在打選戰時不停向特定群組發布虛假新聞和訊息,以打擊政敵和鼓動民眾的方式,非常類似。
製造新聞,操弄媒體
透過發動「假大空」新聞事件產生的另一效果,是操弄傳媒。這裏所指的並非《大公報》、《文匯報》或其他親中網媒這等喉舌,而是傳統主流媒體。雖然不少香港媒體早已被中資或親中資金收購,但不少在其中工作的新聞工作者都是對編採獨立有所堅持的人。然而,「假大空」新聞事件正正利用了媒體的新聞操作:當有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發生時,作為傳媒就必須報導,哪管事件是被操作的「假大空」事件,甚至是含有虛假訊息的新聞。
數十名立法會議員聯署、政府出聲明譴責、中共官媒齊聲批評,即便事件如何「假大空」,難道就不報導嗎?但報導了,不管有沒有平衡報導,最後所謂「港獨」也會成為新聞事件,得到遠遠超過其重要性和真實性的關注,令事件持續升溫,難免令不了解事件始末的市民得到「戴耀廷發表港獨言論」這不符事實的印象;更嚴重的是,在不斷報導各界的回應和討論時,傳媒亦被動地為言論自由劃紅線、定雷區,哪些言論會被定性為「鼓吹港獨」,哪些是「超出言論和學術自由」,都在建制人士的發言中傳達。例如,事後有資深傳媒人撰文指出,非建制人士言論應要更「謹慎」,可見這場輿戰已收到一定的寒蟬之效。面對這些「假大空」新聞炒作,主流傳媒在新聞主題的設定和內容上被牽着筆桿走,無形中竟成為中共建制箝制言論自由的機器的延伸部分。
另一方面,這些令人頭暈轉向的「假大空」新聞事件,客觀而言會蓋過或淡化了其他重要而影響甚廣的非政治操作的社會議題。例如,戴耀廷事件和香港珍貴的濕地南生圍被再次縱火在同期發生,但南生圍縱火案在社會上取得的關注度,對比起戴氏言論卻是不成比例的少:一件是一個教授到台灣出席研討會說了一番有關政體前途的話,另一件是香港所剩無幾的濕地被多次惡意縱火卻受到冷處理,後者本應得到更大的版面、更多的調查、更深入的報導、更高度的關注,但是現時並非如此。這種「政治假大空」新聞掩蓋實在的民生議題已非首次,不論是否有人蓄意而為,就客觀效果而言,市民的注意力的確被分散,許多衍生自階級、環境、性別、種族、土地不公義的社會問題因而被掩蓋或淡化。
如何應對「假大空」新聞事件?
對傳媒工作者而言,報導新聞事件是天職。但要如何報導,才不被此等「假大空」新聞事件牽着走?雖則困難,卻非毫無可能。傳媒工作者可否跳出只限於報導回應和討論的框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批判地去檢驗這些「假大空」新聞事件?例如美國媒體在應對特朗普對“alternative fact”的頻繁使用時,早已建立了Fact-check(事實查核)的習慣,即時釐清特朗普錯誤的事實陳述(當然,民眾是否重視事實又是另一個話題)。
另一個方向,就是詳細考查這些「假大空」政治新聞事件的發動始末。以「戴耀廷鼓吹港獨」事件為例,論壇於3月24日召開,但在當日出版的《大公報》、《文匯報》和《東方日報》,以及網媒「港人講地」,已以「播『獨』」、「五獨人士」及「『戴妖』與會證『佔中』原是『獨』」為題,為與會者扣上「港獨」帽子。難道這些報章能早一天預測戴氏的言論?可見所謂「港獨」都是預先設定的。根據WiseNews的紀錄,論壇完結後至3月30日的5天裏,只有《大公報》、《文匯報》和《東方日報》繼續發表共26篇報導和評論,直至港府回應傳媒查詢後,不同媒體始大肆報導,至今(4月3日)已有181篇報章報導,未計網媒篇數,可見事件是一級級的竄升遞進。
以上初步的觀察與思考,某程度上反映和嘗試回應中共輿戰的現況;對「假大空」新聞事件的更深入調查和跟進,要靠前線的新聞工作者;而要把香港人的關注從「假大空」政治旋渦導正回民生議題,公民社會和組織更需要把目光和力量投放到組織地區,以及深耕和開發社會議題的戰線上,把市民身同感受的社會問題上升為新聞大事件,以爭奪注意力資本(Attention Capital),凝聚組織及改革的力量。
(阿離,自由撰稿人)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