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就呆着唄,湊合地活着」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部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8-03-24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青年在推那堵牆,回應《雄安手記(一):被凝固的雄安》

「就呆着唄,省着點花錢,湊合地活着。」

我看到的是兩千年來中華帝國下普通華夏順民逆來順受的民族特點,自秦漢確立皇帝以來,無論是治是亂、是統一是分裂,中華民族從未有過原發性普通民眾為自己爭權利的傳統。有的只是對最高皇權的敬畏膜拜和對皇權灌輸的大一統局面根深蒂固的信仰,分裂中國就是這個民族裏的人所認同的最大罪惡。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國人的名分位置已定,認同這種文化就必然要扮演這裏的角色,這是語境所決定的,無可逃脱。國家國家,在國的層面就要忠君愛國,先忠君才算你愛國;在家的層面就要孝悌,孝敬父母長幼有序,這種秩序是有威嚴的是不平等的,小的要無條件服從大的。你跟一個中國人講平等,一百年都講不通,因為社會基礎的家庭結構上中國人就不是平等的。社會認可這種不平等,父母打孩子OK,老公打老婆OK,家事,警察不管。這是中國這個語境的基本面。

2. Pinglc,回應圓桌話題《狂傲不羈、挑戰權威還是民主破壞者?你心目中的李敖是怎樣的?》

不熟,但也不能說一點都不知道。

唯一一次看李敖的書是在高中圖書館,體育課殺時間用。書名記不清了,大致是把美國總統挨個罵了個遍。文筆通順,有一股子妖氣。

後來看李敖就是在讀者一類的雜誌上看介紹,或者算是稱頌,他的文章了。基本都是圍繞坐牢(不說原因)、支持統一、當立委帶防毒面具大鬧軍購會議。千篇一律,看幾個就膩了。

上大學開始玩微博,沒有關注李敖。一是看來看去也就那麼幾句,和郭德綱這兩年的相聲一樣。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就沒想起來有這麼個人。直到前兩天他去世,才想起來有這麼個大師。在朋友圈裏貼個照片點根蠟燭聊以紀念,又不知道在紀念什麼。

其實不止李敖。對於很多幾年、十幾年前風雲人物,我也是都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龍應台只看過《你慢慢來》和《親愛的安德烈》這兩本育兒書,北大三子只知道一個暴打老人的孔慶東。韓寒只知道一個韓小野。他們在我的印象裏,都風光過,但又不知道在風光過什麼。僅剩一個模模糊糊記憶和一個早已物是人非的軀殼。

對我這種95後而言,狂飆突進的年代早已過去。我們面對的和他們當年面對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現在說的和他們當年說的也完全不一樣。他們或許是英雄、是偉人、是混賬、是小丑。但在我眼裡,他們只是面目全非的遠去背影,僅此而已。他們的光榮與恥辱,都只屬於上個時代。

3. Shikan,回應圓桌話題《中國高考取消體育特長等加分項,這是體現公平,還是會導致學生千人一面?》

高考加分早就應該取消,不要說新聞中的種種造假案例,自己身邊認識的同學中,造假民族、造假競賽成績的也不是個例,校方知情但視而不見,因為那是光耀學校門楣的大喜事。

有桌友提到各省同卷不同分,筆者就是當年(苦逼)的江蘇考生,不要說難度根本和全國卷不在一個級別,聽說陝西等省份的英語卷連聽力都不考,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這個問題,又認識許多人託關係的跨省考試,山東考生(另一個苦逼的省份)去青海,河北考生去天津。當年班裡有兩個差不多本一水平的同學,一個去了甘肅考,一個去了重慶考,結果考上復旦南大。

自主招生的問題也是一籮筐。我認為自主招生是有效的政策,但也有一手遮天的人,可以為了讓子女「順理成章」地被推薦,專門組織一場全校模擬考試,讓她考第一。這件事幾乎全市皆知。可惜,這位受恩的同學本來成績不錯,高考分數更達到了她最想考的某校,卻因為提前和另一學校簽約,反而不能去她最心儀的地方。現實的悲喜劇便是如此。至於藝術特長生,那更是水深似海。

我不同意「在現行教育制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討論細枝末節沒有用」。對於每一年全國近千萬考生而言,每一個「細枝末節」都深刻影響人生的走向。比如江蘇文科雖說可以在歷史、地理、政治三門之中選擇兩門,但因為大多數學校都傾向於「歷史+政治」的組合,導致地理不受歡迎,以至於文科考生也缺乏必要的地理常識。在現行的制度下,取消一項加分,就是抽掉少數人手中的「牌」,讓更多的人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讓一千萬人覺得自己為高考所做的努力沒有那麼荒謬。

當然,結構性的問題怎麼可能因為「只看高考分數」這一項就抹平,哪裏有真正的「同一起跑線」,但讓那些真正有特長的人去參加各校的自主招生,讓大多數人可以參加一個「沒有加分」的高考,看起來的確是公平得多。

4. Clarence_Xu,回應圓桌話題《中美貿易戰會是明刀血拼,還是紙上談兵?》

根據1960年Robert Triffin提出的Triffin Dilemma,美國長期貿易逆差不可避免。

中美貿易逆差和美國就業數據並無根本性關係。在中美貿易逆差創造新高的同時,美國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5%左右的低位,基本實現全民就業。

中國對美出口超過四成是外資企業帶動的,中國對美出口的機電產品(蘋果手機這些)、傢俱玩具、紡織品佔出口額大約七成。按照國際分工系統裡面來說,大部分被外資、日本、韓國、台灣所拿走。所以如果中美爆發貿易大戰,遭受重創的是日本、韓國、台灣這些長期對中國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和地區。

2017年中國大陸消費市場大約是5.7萬億美元,已經基本追平美國,預計幾年內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單一市場。2017年中國對外總出口為2.2萬億美元,即使去掉對美出口的5000多億美元,依然高於美國對外出口的1.5萬億美元。隨著中國對非洲、中亞、東協等地的深耕,出口額依然會保持世界第一。所以一旦貿易全面開打,我不認為大量企業會拋棄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和出口市場,最多也就是多元化去分散風險。而一旦全面開打,受創最大的是在全球產業鏈上對中國長期大量貿易順差的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地。

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要從出口導向轉向消費導向,這需要時間。出口市場的多元化無法去替代美國,同時也需要時間。所以我個人認為中國會妥協,以換取時間。就算是最壞情況下,大約會影響到涉及對美出口的幾千萬人就業問題。不過美國等於也是被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拒之門外。是一個雙輸局面,中美兩國都不願意如此。最後應該是中國擴大對美進口減少貿易順差以換取時間為結束。

5. 寬衣皇帝,回應圓桌話題《中美貿易戰會是明刀血拼,還是紙上談兵?》

貿易戰目的不是簡單的減少貿易逆差,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目的:

1、逼迫中國兑現入世承諾,打開市場,擴大美國出口。

2、提高中國製造的成本,逼迫跨國企業迴流美國提高美國就業與創造税收。

3、用作籌碼進行其他利益交換。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貿易戰不單單只是罰款徵税,而且限制赴美投資和留學和人才交流,並對間諜行為進行反制。目的在於打斷中國產業升級,使中國無法進行產業升級,進而承受巨大的出口壓力與就業壓力。覺得中國有底氣的顯然是中國夢做多了,中國的消費能力根本比不了美國,美國市場的購買力是驚人的,美國與很多國家都保持鉅額貿易逆差。況且中國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國內,自己人賺自己人的錢,貿易保護嚴重,對外資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大的市場。如果因為貿易戰造成大量失業,那中國人的購買力還會進一步下降。中共對此十分清楚,所以對美國的所謂報復都只是撓癢癢,語氣也很軟慫,根本就是未戰先敗。

最後,當年袁世凱稱帝被日本人逼着籤21條,如今袁二橫空出世,不知要被美國籤多少條呢?

6. tychen927,回應《專訪顏擇雅:「惠台31條」之後,台灣經濟如何應對?》

同意文章的主要論點,確實台企的一大問題是「習於摘最低的果子」,而這點我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企業)也是一樣,習於賺快錢、用表面的方法解決問題,唯一的差異只在於經濟量體 & 發展階段不同,讓中國現在看起來還是欣欣向榮。

至於民主,我反而會認為台灣現在的所謂亂象,根本來說也是作者所謂「習於摘最低的果子」的問題:當人民習於摘最低的果子,也就不會想到如果有共識共同前進的潛在好處,而是著眼於當下互相責怪的利益,進而造成政治人物也是如此。

當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當人民不願意改變,政府就不會改變,政府不會改變,大環境就不會改變,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任何人想要嘗試「摘更高的果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會是困難的,整個因此成為卡死的局面。

7. CTK,回應《專訪顏擇雅:「惠台31條」之後,台灣經濟如何應對?》

作為一個外人(香港人)來看。我認為作者跟V大(?)-不知怎稱呼才好,都各有說得對的地方。

這篇文章我覺得有其深度的地方,但同時有很多地方都很粗疏。

他前面寫的其實頗有道理,台灣內部問題大於外部環境問題,始終台灣仍有主權,利用各項政策,利用現時東南亞崛起,大數據時代的優勢確實有條件不依賴他國/人來發展。

但同時作者說到中國對台灣影響力不大,又或者美台友好所以是優勢卻不盡然。

我較為認同一句「美國不會為台灣得罪中國,但同時不會讓中國成為霸主」。台灣是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棋子。因此美台友好與否其實不太重要,重點在於中美關係如何。就算開打貿易戰,中美總有一日會和好又親近回去,難道台灣的優勢就是在這虛無的現況上嗎?

另外,我認為作者在教育上也是有點混淆不清。台灣大學質素差泛濫是事實,但流浪博士與其是否有極大的關連呢?卻不一定是,大學教育普及化可以是訓練通才的一種,一旦普及化了,大學畢業生是否「高教」界呢,這卻是值得商榷,德國大學也是普及化啊,但為什麼沒有同樣情況呢?兩者其實並不具備必然關係。

V大所說的税制問題我大部份認同。但其實美國很多國家的上流人士逃税也十分嚴重,著名的富爸爸窮爸爸系列當中便有大肆宣揚逃税的正當性。而美國的債台高築也是人人皆知,只不過美國的國力強大得欠債不是一個大問題罷了。拿台灣與美國類比不太合適。

以及流浪教授一問題上,我於某部份是贊同作者的,但作者的論述可能不全,我嘗試以我理解再作補充。既然流浪教授問題存在,而台灣社會未能解決問題,白白浪費人才,其實先送他們到中國實踐他們的專業也未嘗是壞事。可能有人會說是白白浪費了台灣的資源送給中國,但我的看法是文中其實有暗示出作者的取態-他認為人才會回流台灣,就如你派人去美國進修一樣。當然前提是台灣有極大的進步,而作者就認為只要以上六點進步就可以了。所以如果以希望吸引台灣為前提及結果下,作者的意見其實並非一無事處,只不過短期而言送了過去,然後希望他們吸取經驗,無論是學術上,世界上還是中國的經驗,然後回流報效家鄉台灣。在這個意念上是有可能的,當然實際上仍是空談,但我不認為在此點上作者是自相矛盾。

8. 米蘭小鐵匠,回應《愛慾錄:玩完了記得回家,開放式關係需要「忠貞」嗎?》

雖然這篇文章沒有說服我,但我認為文章的內容蠻特別的。

不過在文中提到多元成家法案的描述,我覺得有點問題。

當年的「多元成家法案」包含三個草案:婚姻平權(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家屬制度。

婚姻平權我想不用多講大家夠熟了;伴侶制度是以兩人長期共同生活為目的,結成伴侶的雙方其法律地位與婚姻的配偶相當,與婚姻不同之處在於「不以性關係為必要條件」;家屬制度則是兩人,或兩人以上,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關係,不以血親或姻親為限也能成家,無姻親、共同撫養孩子或是收養對方小孩的權利,這個草案預設的對象,是無血緣關係之友伴家庭、病友團體等,這樣的集合。

我想說的是,在當年多元成家法案包含的三個草案中,或許伴侶制度草案是文中想討論的開放式關係內容,但把草案攤開後,除了婚姻平權的草案真的在法案中包裹了對於性關係的想像之外,另外兩個草案面向的都是「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我看到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成員間彼此感情的分享,拿去擺在文中想要討論「性」的那個座標軸,上下文的語境對照起來,像是把「共同生活」又綁回了那個可以跟你發生性關係的人身上,我覺得反而是限縮了當初草案中提出的,對於成家的想像。

我想文中主旨應該是鬆綁對於「親密關係」和「性」之間的連結,實際上文章可能無意,卻強化了「對於一個人來說,性是不可或缺的」,和「跟同一人的性會讓人疲憊」這兩種觀點,不確定這是不是作者想傳達的想法之一?

我不是要否定這兩種觀點,只是對我來說,不合用。也可能我本來就不是這篇文章的目標讀者,所以希望這篇文章的目標讀者會從中得到啟發。有幸讀到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謝謝。

9. fanfanrat,回應《讀者來函:從路西法效應看中國——誰來反抗集權體系的大監獄?》

這篇文章的歷史觀是有問題的。英雄主義有其價值但是並不是解決當代問題的關鍵。另誠如其他答案所言,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存在的土壤,而至少目前時勢還在統治者的一邊。至於天安門擋坦克的人,同樣不認為他是「有效」的英雄:他沒有真正激勵到所有人,這方面甚至不如柴靜。

解決中國問題的鑰匙,可能仍然在很多港台同學看不起的「利益抗爭」上面。統治的失效會侵犯越來越多人的不同的利益,從而的聯合,產生統一戰線,產生共同利益,共同的階級話語,意識形態。那個時候才有英雄誕生的舞台。

而不論六四也好,近來港台的學運也罷,都帶了一些政治上的左傾和幼稚。至於六四的一個慘痛後果就是直接葬送了黨內的理想主義陣營。

10. rhrm,回應《從《大設計》看霍金的晚年站隊:上帝、外星人與世界的真實性》

宗教是科學誕生之前的產物,是古代思想的遺存。之所以存在相信上帝的科學家,乃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在接觸到科學理論之前就已經從家庭社會中接受了宗教思想。假設一個不曾聽說過神明的人,從小研究宇宙學,像霍金一樣掌握了當代宇宙學的最前沿知識,那麼當他需要一個理論來解釋宇宙的起源時,絕對不會提出全知全能的造物者這樣一個漏洞無數的假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