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電影

墨西哥裔看《Coco》:透過傷口呼吸,讓其他族群看見自己

看了很多篇關於《Coco》的評論後,仍不免感到遺憾:創作者用心為觀眾打開一個文化世界,但論者卻視而不見,以評論任何一部華人電影、歐洲電影、荷里活電影的視角與方法論套在這部電影上頭……

《Coco》(港譯:《玩轉極樂園》)電影劇照。

《Coco》(港譯:《玩轉極樂園》)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阿潑

刊登於 2018-03-05

#電影#阿潑#評論

《Coco》在北美上映之際,我正好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體驗「亡靈節」──幾個Chicano(墨西哥裔美國人)藝術家搬來紙箱,指揮社區民眾嘗試使用各種素材,製作自己的家族祭壇。新墨西哥州畢竟不是墨西哥,在別人的土地上,當然不可能和電影一樣原汁原味、絢爛歡樂,但即使簡單潦草,我也在參與者各種痛哭流涕與誠摯分享中,感受到這個節慶的價值與意義。

作為熟悉「清明」的華人,我對「亡靈節」的形式並不陌生,兩者都是家族在死去親人的墓前團聚、獻上花果,表達祝福與思念的傳統文化,只是墨西哥人相信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生命旅程,所以會以狂歡的方式慶祝。「墨西哥有些地方會慶祝很多天。」活動發起者在邀請通知裏寫着:「亡靈節是紀念的、晦暗的,也是慶祝的日子,它讓人流淚、哀悼且歡樂。」

話是這麼說,我們的「簡陋版亡靈節」卻很肅穆沉重,一點都不歡樂。我暗暗揣想,除了因為這是「複製品」外,也帶着某種「不得已」的遺憾。「根據這節日的傳統,我們應該要去祖先的墳上做些布置與裝飾,並在那裏聚會。但你們知道,作為移民,我們無法這麼做。因為,所謂的移民,就是在各種物理現實上離開我們祖先的埋葬之所。」在我們拿起剪刀準備跟紙箱搏鬥前,發起人Israel稍稍解釋緣起:大約在六、七十年代時,有一群想要跟過去文化與祖先建立連結的Chicano藝術家,嘗試自己製作祭壇來保留傳統,「而我們正在這麼做。」

墨西哥文化與美國電影工業的連結

或許因為這個經驗,我對《Coco》這部電影感覺複雜。即使在戲院掉了幾滴眼淚,卻不能說自己真的被打動,也沒有超越過去觀看動畫的美好經驗,但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價值,並不在直觀敘事或技術上,而是內在文化與外在象徵。前者如某個人類學後輩感受到與自己田野考察類似的「生跟死之間界線的流動性」;後者則如我的觀察:經濟附屬於美國、被主流忽略的墨西哥文化信仰,如何藉着美國的電影工業跟傳統連結──就像Chicano在美國土地上透過行動藝術復原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樣。而這部電影的顧問與參與者,恰恰就是Chicano(或Latinx)。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