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王价巨:巨災常態化的未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花蓮地震後,在認同有效救援的同時,政府及民眾亦應反思,如果災害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災情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是否還只能寄望救援,見招拆招?

王价巨:巨災常態化的未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認同有效救援的同時,政府及民眾亦應反思,如果災害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災情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是否還只能寄望救援,見招拆招?

2016年南台大地震,維冠大樓倒塌,全台搜救隊集結台南;2018年花蓮大地震,造成四棟大樓傾斜倒塌,共有11處被列為危樓,全台搜救隊再次集結,奔赴花蓮。在認同有效救援的同時,政府及民眾亦應反思,如果災害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災情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是否還只能寄望救援,見招拆招?

在台灣,政策規劃對於氣候變遷的無感、調適的乏力、因應的失能、減緩的漠視,令人害怕!只要被問到政策如何回應氣候變遷和災害,政府總是給出非常標準而制式的答案。相關部門只知道參考過去的資料,缺乏對於未來趨勢的掌握,政策無力針對未來而設定,結果只能在災後追趕補救。

面對未來災害頻仍、規模難以預期的趨勢,台灣的減災和防災工作更需要深化到整個政策和社會體系。傳統討論的「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重建」四個階段,在「巨災常態化」的趨勢下,必然將逐步整合為「常態性的減災、整備和應變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政策應提出願景,建立適當的體系,並提供絕對而充足的資源支持減災、防災工作,建構組織與民眾面對災害的韌性,以及以土地使用規劃做為減災工具,才能減少災害應變的壓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