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學非所教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8-02-11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clareyeh,回應圓桌話題《台灣藝人宥勝撕女兒玩具掀爭議,你認同「虎式教育」嗎?》

小時候我父親也毀過我的玩具。

那是一個非常俏麗的芭比娃娃,每次我們跟舅舅見面,他都會帶我們去買玩具,爸媽覺得這會造成舅舅的負擔,於是告訴小孩不可以再接受舅舅的禮物;可是小孩(大約是小學的年紀))哪裏知道怎麼拒絕,舅舅是個很温柔的人,不多話但常常微笑,每次見面總牽著我的手往玩具店走,讓我挑,我不敢挑他會自己選一個去結帳,都超漂亮超好的...

有一天,我拿著舅舅送的新玩具回家,內心有些緊張因為新玩具的盒子很大很難藏,已經努力過了,不知道為什麼爸爸還是發現,一陣暴怒,衝進我的房間把玩具丟在地上用力踩爛,我都33歲了,當時的心碎跟驚嚇感仍然歷歷在目。

他出去後,我收起那個漂亮的娃娃,她有金色的中長捲髮,黑色的短洋裝,但是她的身體斷成兩截,我試著用膠帶把她纏起來,裝進專門放秘密的小鐵盒裡,沒有丟掉她,但是不敢在爸媽面前拿出來玩,舅舅的温柔跟爸爸暴烈同時是那個娃娃給我印象。

當時我沒哭,但內心的確心如刀割,如果這就是那些倡議「社會就是這樣,我只是讓你提前準備」的人覺得合理的理由,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經驗回答他們,這只會讓當時遭受暴力的人表面上順服,卻深刻地明白需要練習做一個殘忍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迴避受傷,有一天遇到比自己弱的人,踩下去是可能的選項,不用覺得懷疑或內疚,或許是「終於有人跟我一樣嚐嚐這種滋味」。

每個人都應該享有不被暴力對待的權利,暴力留下了難以抹滅的恐懼跟退縮,對於溝通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掐滅了反抗權威的勇氣,埋下了一個隱性的暴力狂引信。 宥勝那麼做很自以為是而且很差勁。

若依照他的辯解,上開踩碎娃娃事件,應該是「為了讓小孩明白如果繼續接受禮物拿回家,就是這種下場。」

合理嗎?這應該是大人之間對於教養方式協調的問題,卻把責任推到年幼的孩子頭上..這些暴力是不必要的。

以我的經驗,只學會了「收到漂亮的東西要學會如何藏」以及「不聽話可以用暴力讓對方懼怕而服從」,不包括「如何拒絕對方的好意或惡意」。

2. Yahmsannga,回應圓桌話題《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他最令你欣賞和緬懷的是什麼?》

有一種人,生前就已夠格兒成為傳說。他們往往會讓你產生兩個完全相反的「錯覺」:要麼,你以為他早已作古;要麼,你覺得時間在他身上靜止了,他彷彿會永遠地活下去。

所以,當偶然得悉他仍在世,你會感到驚訝;當突然有一天他真的走了,看到新聞的你,還是會腦袋嗡地一下,不可思議。

饒宗頤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

三年前,中大創辦「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請來馬悅然講唐詩,饒宗頤先生在開幕禮上現身。九十多歲的老人,走路要三四個人攙扶,但仍保有一股精氣神兒,感染全場。

猶記得馬悅然在致辭中說:「饒宗頤教授讓我們感覺到漢學方面的巨人時代還沒有過去。」

上世紀前半段的因緣際會,造化出一輩融貫古今中西、學問閎大廣博的學者,而饒公正承續其風。但如斯學養、如斯成就,在學術愈發「現代化」、精密化的今天,幾成絕響。

------

我沒有完整讀過饒公的專著,只在語言哲學課上因著論文需要,粗略看了幾篇他甲骨學方面的文章。此外,就僅翻過一本介紹他著作的目錄書(《書中書》)。於我而言,他的著作並不好讀,非其學人難以進入。即便是小品文,也未脱學究氣(《文化之旅》)。

我更感興趣的,是饒公這位學者本身:一個人真能達到如此淵博的程度,讓他可以熟練掌握並運用大量的知識材料,從事跨度極廣的綜合性研究嗎?還是他本身擁有一個核心的知識體系和理路、掌握一些核心的資源,讓他的研究可以發散輻射到諸多領域,並皆有所成?

或者換一種說法,他究竟是遍習少林七十二絕技,抑或練過精微淵深的小無相功?

------

作為學者,生死之際,有好有壞。壞處是,當他喪失學術能力之時,他便已經死了;好處是,若他做了幾件承前啟後的貢獻,甚至留下足以傳世的作品,他便可以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所以,今天,腦袋嗡地一下後,也就沒什麼了。畢竟,饒先生早已作古,又將永遠活著 —— 這並不是「錯覺」。

惟有高山仰止,心嚮往之。

3. Nyunyu,回應圓桌話題《地震預測爭議:官方科學家太保守了?我們該更認真對待民間預測?》

我的拙見是,由於台灣藍綠兩黨無理由的惡鬥,加上劣質媒體煽動民心,讓台人對於政府保有「非理性的不信任感」。

由在社群平台的評論可知,有不少人認為這些地震專家比氣息局還要行,甚至認為氣象局應該讓出氣候、災害播報的「發話權」。

這裏除了反應民眾的不信任,更可以看出台灣人有多麼容易被說服、以及基本思維、知識能力的不足。地震的基本常識,媒體素養等等嚴重缺乏。

比如,有不少人認為「寧可誤報,不可不報」,殊不知這樣引起台灣民眾多少恐慌。 我們先假設氣象局真的沒本事,過度保守,掩蓋事實。那麼在國際上,怎麼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說「我們能預測地震了!人類可以安心了!」呢?

當然,我們不能確知王明仁究竟有沒有「預測」的本事,真的有,至少該拿出一點證明來吧!

如果沒有呢?如果儀器簡陋、勢單力薄、官方阻礙,種種理由都是用來遮掩他信口雌黃的藉口呢?

那麼,踩著921地震留下的瘡疤,操弄台灣人對地震的恐懼,煽動一顆顆關心土地、關心家園的心,用來交換信者誠心的捐款,判一個妖言惑眾之罪豈足矣?

4. VENchill,回應《張曉舟:在中國,嘻哈連獻媚的機會都沒了》

其實在很多人看來,嘻哈本身的首要價值觀是「Keep real」而不是「Peace and love」。人本性基本上不可能都是完完全全又紅又專的。人會有憤怒、有不滿、有險惡、有荒淫,嘻哈鼓勵將這些東西原原本本最真實地表達出來,而不是虛偽地壓抑,喊着口號云云。但這顯然跟當今社會大環境的要求不契合。更「糟糕」的是,嘻哈本身是一個生命力極強的文化,就算其中有人獻媚,這種文化一旦流行開來,也無法阻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Keep real」的內容並轉而看重自己內心的真實聲音。這種價值理所當然與大環境相悖,因而也理所當然被封禁了。可是理所當然是正確的嗎?可理解當然不意味着一定正確呀。

5. 方才,回應《疫苗風波:信謝安琪也不信專家,真的因為香港人都無知?》

這篇文章漏了兩個背景。

一個是醫療議題上,華人社會由於有非科學、但自成系統的中醫體系在支撐,對於西醫與科學的質疑並非僅限於消極面的排拒。第二是對西醫以及科學方法本身的質疑,僅管在西方,科學哲學中也早有大量討論。

忽略這兩者而將醫療議題限縮到專家(專業)與民間意見(非專業)的歧異、乃至傳播之效果,是非常可惜且具誤導性的。容易讓人認為這個議題只在於(被預設為正確的)專業意見未能正確下達,卻忽略也許確實有另一種可行的醫療出路;而所謂的民間意見,有時亦有其背後正確或務實的理據,只是不為主流學界所接受。

6. 符號周,回應《湯蘭蘭案:「官家」內戰,羅生門裏的中國輿論場》

嗯,我自己的感覺是,官方媒體內部之間的態度差異並不體現在這一樁案件中。我記得,16年雷洋事件時,新華社的態度和人民日報的態度應該就不一樣(我沒有查證)。

就我自己與官方打交道的經驗,體制內也並非鐵板一塊。雖然現在政府對NGO以打壓為主,但幾年前也還有一些支持做實事NGO的政府人員。

最後補充一下自己對湯蘭蘭案媒體報導的看法:新京報的報導雖然指出了很多疑點,但真正值得質疑的只有刑訊逼供和同監犯的證詞。其他疑點,比如付律師所言「強姦案必須要有DNA」,真的暴露了其對法律的無知。對於14歲以下的幼女,強姦罪的既遂以性器官接觸為準,所以精液DNA根本不是必要條件。這一點被懂法律的網友指出後,引發了新一輪的憤怒。不是說,媒體必須要確保百分之百正確後,才能質疑。但在這一事件中,不論是新京報還是澎湃,都沒有諮詢中立法律專家的意見。就這一點,我感覺媒體有失水準。

7. 不配,回應圓桌話題《懂網絡的年輕人,如何在社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個人認為如果在今天2018應該來說網絡暫時沒有太多空間給年輕人了。商業角度看,基於PC或移動設備的網絡應用,大資本已經在裏面割地完畢了,大概還剩下一些投產比評估起來不高的邊角項目可以給小資本爭一下;又或者需要有非常強的創新力與執行力的團隊去做一個從未有人做(或想到)的項目,但有夢想的個人/團隊很多,能度過生存期的太少,現在等的是下一個技術突破的過渡階段,有前瞻性的人才有了下一波機會。新媒體角度看,聽說目前也到了紅海期啦,這一塊個人沒有太多了解及思考,或者這個論壇真的有網絡達人能提供自己的經驗及思路給大家。

8. yanggubv,回應《黃國鉅:在絕望充斥的香港,尼采思想有什麼啟示?》

嗯,我對這篇文章的感覺有點怪,用尼采的精神但是不用他的思想,這真的做得到嗎?

尼采本人不相信國家,政府,民族這些東西,至於民主還是獨裁這些政權的組成方式,他更加不在乎。

他相信的是人的力量。準確的說是超人(uebermensch)的力量。既然有超人存在,超人與普通人怎能一樣?從這點來說,他是不相信人人平等的。這才是他的學說可以被納粹極權用來作為理論基礎的原因。

首先要有人,然後才出現的由人組成的組織、包括民族、公司、社團、政黨等等,最後才有國家、和以國家名義出現的各種政權和制度。所以,這些東西的重要性不是非常清楚嗎?國家是最不重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他的邏輯,這個邏輯非常有力量。

所以尼采是自由的,他不受任何政府的管束,無論這個政府是極權的還是民主的。在他看來,極權和民主的唯一區別,就是是多數服從少數,還是少數服從多數而已。但是他,既不會聽從獨裁者,也不會聽從民眾的意見,他只跟隨他心中的聲音。

9. 感同身受_局外人,回應《當災難來臨時,人性與精彩的照片,你會選哪個?》

這不是本文作者想表達的重點,但我好奇的是,在這其中偷渡集團在這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很肯定的,他們以利益為優先,但換個角度,他們又是難民們重生的唯一希望,畢竟沒有任何單位會主動去接納所謂的非法難民(甚至是其狀況是急迫、有生命危害的),無邊無際的海是難民唯一的希望,卻是九死一生,只有到達對岸才有重啟人生的可能性(也許還會被遣返),悲觀來看,這個故事,只會被發現,不會被解決,多出來的,只是一時的同情心。

10. 符號周,回應《早報:外媒指新疆數千維族穆斯林被集中關押教育,唱紅歌學習「習思想」》

我先說一下,如果此次事件屬實,我反對政府的做法。涉及到宗教的問題比較複雜,該如何處理需要謹慎思考,此處先不論。

然而,話說回來,我對這一事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持有懷疑。 既是因為CNN在報導08年西藏暴亂時的偏見,也是因為該篇報導都是引述,並無記者的自身調查。當然,這也許是因為政府當局阻止調查。

其實我覺得政府的公關能力有待提高,如果覺得自己做的沒錯,為何又不願意開放報導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