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與三谷龍二談生活工藝:經濟泡沫爆破後,日本人怎樣療癒自己?

經濟泡沫時的享樂不是很虛假表面嗎?現在需要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過得豐盛⋯⋯

三谷龍二的木叉子外表平凡不過,但理所當然的造型正是他所追求的。

三谷龍二的木叉子外表平凡不過,但理所當然的造型正是他所追求的。攝:林琪香

特約作者 林琪香 發自京都

刊登於 2017-08-14

#療癒時代

汽車及衣服某程度上都是給人家觀看的,但我想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過得豐盛。我希望造出成就豐盛生活的東西……即使只是做碟子或碗,也會流露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三谷龍二

蛋煎了,麵包烤了,我從壁櫥裡取出矢島操造的平碟,勾畫的酒瓶圖案提醒我昨夜的酒醇菜香;叉子選用三谷龍二的,用心雕刻而成,最平凡不過的形狀;喝咖啡的杯子是小野哲平用柴窯燒成的,有著火與灰潑灑出來的水墨色調⋯⋯數年前,我和許多人一樣,並沒想過自己家裡的一杯一碗都會有名有姓,更想不到自己會為買一隻盛意大利麵或咖哩飯的碟子,走進藝廊去⋯⋯

生活工藝,千禧年之後的日本日常

打開 Instagram 搜尋「器」字,會搜出逾81萬張照片,不少都是盛載家常便飯的漂亮器皿,其中大部分都 Hashtag 了製作這些器皿的工藝家的名字——內田鋼一、安藤雅信、辻和美⋯⋯他們本是日本舉足輕重的工藝家,而時至今日,正是他們的作品遍佈在普羅大眾的飯桌上。不少人誤以為日本人一直以來就熱衷使用工藝家的作品應付日常飲食,但其實,這潮流興起不過二十年,而今廣受推崇;而在近年,它們才有了自己的名字——「生活工藝」。

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擔當策展人,在自己的餐桌上策劃一場美味而美麗的工藝展。

現時日本的工藝藝廊隨處可見,像大阪的Kohoro,不時替工藝家辦個人展覽。
現時日本的工藝藝廊隨處可見,像大阪的Kohoro,不時替工藝家辦個人展覽。攝:林琪香

「2000年以後,珍惜日常生活的人日漸增加了,『生活工藝』及『生活骨董』等詞也是在那時出現的。至此為止,工藝及古董等均僅為少數愛好者的藏品,自那時起被拉進日常生活之中,作為日用品般使用。本來,工芸品不用在日常生活裡,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該就是那時開始吧,價錢高昂、只作觀賞用的工藝與古董,終於成為了普羅大眾的所有物,在尋常日子裡也能享受的東西。」——三谷龍二,《生活工藝的時代》(2014年,新潮社出版)

曾幾何時,在日本說起「藝術品」,通常只是指與集藝術之大成的茶道相關的器皿,日常所用器物則是平凡物,是「粗品」。而製作藝術品的才能被稱為「X藝家」——陶藝家、木工藝家、金藝家,漆工藝家⋯⋯他們製造盛茶的茶碗、放抹茶粉用的茶棗、裝廢水的水指、插花的花器,而他們就是不造用來盛豬肉味噌湯的湯碗,裝薯仔燉肉的大盆子,這情況一直持續到相對傳統工藝的「生活工藝」出現。

其實「生活工藝」這個詞很早便存在,但它的興起則晚近至2000年。那一年,木工家三谷龍二為金澤市策劃了「生活工藝展」,官方文案上首次出現的這四個字,令一個突如其來的生活文化現象名正言順起來。三谷龍二看來,「生活工藝」籠統包含古董、民藝品、由工藝家以個人名義發表的作品,其重點不在作品類型,也不在某些技術,甚至不論用途或定價,而只是在於它是否與日常生活「親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