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余光中與台灣民謠:和楊弦、陶曉清、馬世芳、李建復談往事

「『以詩入歌』在實驗的過程中,作品不見得全部成功,但確實讓中文原創音樂的內涵變得更為豐富⋯⋯」

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於病逝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壽89歲。

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於病逝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壽89歲。攝:Imagine China

特約作者 賈選凝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12-25

#余光中逝世

余光中溘然辭世,身後著作等身,橫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多重領域,對於當代華語文學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而他其實也對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帶來深遠啟發。他的詩作,融匯了中國古典詩的氣韻格律,故而適合入歌。上世紀70年代中期,歌手楊弦將包括「鄉愁四韻」在內的他的九首作品譜曲成歌後廣獲回響,也自此掀開台灣音樂史上現代民歌發展的一頁。

1974年,正在台大讀海洋化學研究所的楊弦開始嘗試音樂創作,他在報紙上讀到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覺得「新詩很少有這種規律的排列形式,而這首詩的節奏看起來很適合譜曲。」同年夏天,被他譜成歌的《鄉愁四韻》在胡德夫個人演唱會上發表,並用吉他配合鋼琴與小提琴演奏。楊弦記得「余老師當時聽了覺得不錯,就說他有一本詩集,裡面還有很多格律詩。我拿來看了一下,感覺有八首詩是比較適合譜曲的。」

那本詩集,當然就是《白玉苦瓜》。其後的一年時間裡,楊弦慢慢把他選出來覺得適合的詩逐一寫成歌,並在1975年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進行了公開發表。當時他在音樂方面其實做了不少嘗試。「『鄉愁』是古典中國式的,用二胡和吉他伴奏、女聲二重唱來表現;『小小天問』是用大提琴,羅曼菲洪永基的雙人舞蹈;而《江湖上》和《民歌手》就比較西方,用bass和吉他。『搖搖民謠』胡德夫也參與了鋼琴伴奏。『民歌』則是四部合唱,由台大合唱團來體現。」

這場在溫柔細雨中舉行的演唱會拉開了台灣民歌時代的序幕。當天的台北中山堂,有兩千多位聽眾到場。很多事後被追認為傳奇的故事在最初的起點上,卻往往只是一種偶然。用音樂評論家馬世芳的話說「很多的偶然碰撞到一塊,發揮出了後來的效果。」這些偶然包括從楊弦最初自發嘗試為「鄉愁四韻」譜曲到樂意讓年輕人試試看的余光中向楊弦主動推薦《白玉苦瓜》;也包括在那場演唱會舉辦的當下,楊弦並沒有想到會出唱片,更包括「中國現代民歌集」後來獲得了出人意料的市場成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