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先說說文學的余光中:〈鄉愁〉是他的「代表作」嗎?

我認為余光中的創作歷程中,「香港時期」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

詩人余光中於12月14日病逝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壽89歲。圖為2008年10月7日重陽節,出生在南京的台灣詩人余光中重新回到了曾經的母校-秣陵路小學,並且和學生們一起度過了80歲的壽辰。

詩人余光中於12月14日病逝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壽89歲。圖為2008年10月7日重陽節,出生在南京的台灣詩人余光中重新回到了曾經的母校-秣陵路小學,並且和學生們一起度過了80歲的壽辰。攝:Imagine China

特約作者 楊宗翰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12-14

#余光中逝世

五千年的這一頭還亮著一盞燈
四十歲後還挺著一支筆
已經,這是最後的武器
即使圍我三重
圍我在墨黑無光的核心
繳械,那絕不可能
——余光中〈守夜人〉

詩人余光中於12月14日病逝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壽89歲。作為他的長期讀者,我寧願相信余先生是到天堂去,與永恆拔河了。他是繼李永平、鄭清文後,又一位在今年秋冬之際離世的重要作家。

2015年7月19日,在吉隆坡會展中心,我曾受邀主持余光中「美感經驗之轉化——靈感從何而來」的專題演講。這是他榮獲第13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後的活動,也是我最後一次跟他的近距離接觸。「花蹤」是由馬來西亞媒體《星州日報》主持的兩年一度的文學大獎,用來肯定優秀華文文學創作者的卓越成就,王安憶、陳映真、西西、楊牧等皆曾獲此殊榮。當時87歲的余光中語多幽默,聽眾反應熱烈,讓原本預定一小時結束的演講,延長為兩小時的活動。會後我還在臉書上開玩笑說:「老先生」果然功夫了得,魅力驚人。隨著詩人逝世,精彩的演講已不可能重現;但此刻或許是讓讀者再次閱讀、重新定位余光中文學成績的最好時機。

十年香港,創作關鍵期

我認為余光中的創作歷程中,「香港時期」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1974年,他應香港中文大學之聘擔任該校中文系教授,至1985年始離港返台定居。扣除回台灣師範大學客座的那一年(1980年8月到1981年7月),這十年的「香港時期」誠如詩人自述,是他「一生裡最安定最自在的時期⋯⋯這十年的作品在自己的文學生命裡佔的比重也極大」。

余光中於文革後期抵達香港這「借來的時間,租來的土地」,深知此處無論在政治、語言、地理上,皆為「一個矛盾而對立的地方」。他時時北望而東顧,明瞭「新環境對於一位作家恆是挑戰,詩,其實是不斷應戰的內心記錄」,詩人對時局及環境之異感慨日深,加上沙田校園麗景的江山之助,詩風與題材遂又見新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