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被刺痛的米字旗──記英國逍遙音樂會與國族主義

國族情感從來不是只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才有成效,或者說,高調的宣傳往往成效甚微。但是當「國族」變得日常,才是真正工夫所在。

今年的樂季在9月9日結束,這天的節目正式命名為“Last Night of the Proms”。音樂會的表演者和觀眾將會場變身成為一個嘉年華,參與Last Night的重點之一,就是觀眾會手持各種旗幟揮舞,將音樂會變成旗海,場面十分壯觀。

今年的樂季在9月9日結束,這天的節目正式命名為“Last Night of the Proms”。音樂會的表演者和觀眾將會場變身成為一個嘉年華,參與Last Night的重點之一,就是觀眾會手持各種旗幟揮舞,將音樂會變成旗海,場面十分壯觀。攝:Imagine China

王潔瑩

刊登於 2017-11-17

#王潔瑩#文化觀察#評論

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訪港,出席基本法研討會並發表演說。在教育局鼓勵下,50所中學安排學生收看李飛演講直播。有媒體拍到學生打瞌睡,暗示李主任的講話難以引起學生興趣;筆者身邊的朋友亦都將此次學校直播事件當作鬧劇一場。畢竟大家都清楚,今時今日香港年輕人接收資訊的渠道眾多,一次半次的「硬銷式」宣傳活當然達不到「人心回歸」的效果。但是引起筆者更多思考的是這半年來在教育政策上的點點滴滴:國民教育需要從幼稚園開始做起、國歌法、中學歷史科修訂等等,這些將會滲透在學生們日常生活的「家國元素」效果會如何?

筆者在英國的一段經歷,似乎將這些思考奇妙地串連一起。

2017年9月9日,工作緣故我來到英國倫敦,剛好碰上BBC Proms(逍遙音樂會)的最後一夜。BBC Proms的全稱為“Henry Wood Promenade Concerts presented by the BBC”。每年夏季,Proms都會以倫敦的皇家阿爾伯特親王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RAH)作為基地,廣邀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向觀眾呈獻超過150場精彩的音樂節目。喜愛音樂的我,一直希望參與這個傳統的英國音樂季,想不到今年的行程剛好踩着音樂季的尾巴。由於在主會場RAH的門票需要提早申請並經過抽籤,我選擇到旁邊的海德公園參與戶外場次(BBC Proms in the Park)。

BBC Proms,是promenade concert(花園漫步音樂會)的簡寫,源自18、19世紀在歐洲十分流行的輕鬆的花園漫步音樂會。1895年,有音樂家希望將這種音樂會正式化,以提高民眾藝術水平。當中對Proms影響最大的,是被視為Proms之父的Sir Henry Wood。他是Proms多年來的指揮兼節目編排,其指揮工作甚至在二戰時期都有進行。經歷財政困難,主辦場地、主辦單位和投資者的更替,以及兩次世界大戰,Proms在二戰之後開始正式以RAH為主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主辦方。BBC Proms成為英國人每年引頸以待的文化盛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