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裏像我這樣、能一直自由職業的人幾乎沒有。因為我是本地人,可以住家裏⋯⋯
在上海的夏末見到厲致謙時,他穿了件材質普通卻十分扎眼的T恤衫,下襬還被扎進了褲子裏,配上他剃了圓寸的腦袋、微駝的背和偶爾露出的狡黠眼神,活像是個正在街頭散步納涼、品味獨特的小老頭。這件T恤是某位朋友的贈禮——他最近用開源軟件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字體樣式,並嘗試着印在了衣服上,白色的粗襯線恰好能駕馭住正綠色的布料。內容則是選了一首小詩:「風後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從探索字體到文青小生意
成為字體解決方案公司「3type」的創始人後,厲致謙的日常安排有了一些變化:他為此基本結束了先前近十年的自由職業狀態,開始花大量時間探索字體這個小生意在北京、深圳、港澳台甚至是日本、歐洲等海外市場的機會,日程也排得相當緊湊。雖然樂在其中,短時間內,他也不認為這件事有足夠可觀的經濟回報,「希望是略有結餘,也做好了虧一兩年的準備。」
厲致謙對字體的興趣,始於自由職業時期大大小小的平面設計工作。當他在互聯網世界幾番探索,最終發現草創時期的字體愛好者社區網站「Type is Beautiful」時,這裏只有幾個從事相關工作的設計師,不遺餘力地介紹字號、字形、經典字體等入門理念,為這個小眾話題「打基礎」。
大陸的「文藝概念」逐漸落地、並成為消費品的過程,也正是這樣一場「浮雲與烏雲」的鬥爭。
早前大陸商業社會的環境中,也幾乎不可能生長出像「3type」這樣清新的小公司。普通用戶滿足於操作系統自帶的「宋體」和「微軟雅黑」;PPT上則充斥着「幼圓體」和「藝術字」;商業公司習慣使用盜版,或以「藝術美化」為名隨意修改字形。而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字體設計之美、並對此產生興趣的愛好者,又會因為話題過於小眾,而缺乏像音樂、電影、閲讀、詩歌等大眾化「文藝主題」的愛好者那樣的、有線上線下交流探討的機會。
2016 年底,「Type is Beautiful」在上海的一個小型創意空間裏慶祝了網站的十歲生日。這十年間,它推動了一批科普性字體排印書籍的出版,搞過各類與字體知識相關的活動與講座,為上海僅存的老牌鑄字廠「字模一廠」討論過解決方案,甚至衍生出了帶點商業意味的收費海外遊學項目「Type Tour」——帶着愛好者在台北、香港、澳門、東京甚至柏林的街頭巷尾討論本地特色字體、拜訪字體設計工作室、參觀印刷廠和鑄字行,是種文青範十足的獨特本地遊體驗。
當文藝概念變成消費品
但「Type is Beautiful」一直都不掙錢,全靠核心用戶支持、維護,依然是一個小眾的社區。厲致謙覺得,在泥沙俱下的設計行業裏,這個理想化的網站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我們幾個『老人』都覺得,『Type is Beautiful』就像一朵浮雲,很白、很高,但是對現實社會產生不了什麼影響。現在,在這朵浮雲底下還會有一些烏雲,他們會將吸取浮雲的養分,再包裝成商品。至於地面上的普通人,他們只能淋到烏雲裏落下的雨水,而可能永遠不知道浮雲的存在。這是一種『作惡』,我做『3type』,也是想將其中能商業化的部分認真利用起來。」
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慾望,幾乎不知道每個月的工資都是怎麼消失的。
大陸的「文藝概念」逐漸落地、並成為消費品的過程,也正是這樣一場「浮雲與烏雲」的鬥爭。從結構化內容起家、十年運營後能將詩人北島「概念」的線上詩歌課程賣出百萬收入的豆瓣網,到重新被設計和包裝、最終再獲年輕人追捧的《青春版紅樓夢》,再到如今備受購物中心青睞的「手作」店鋪,一線城市幾乎每個週末都有應接不暇的創意集市和主題展覽,以及負責推廣這一切的、層出不窮的公眾號和短視頻內容⋯⋯在商業的邏輯下,勝負一目瞭然。
不管是好是壞,生活在上海,對這類新鮮事物的感知往往總是最快的。厲致謙說,1990年代自己課餘學畫的時候,每個週末除了上課,都泡在上海美術館裏看展覽,「看得懂看不懂都看。那時候上海這方面在全國是絕對領先的,展覽幾乎都是外國作品,水平很高。」而最近,他從朋友處聽到的一個數字是:上海的公共和私人博物館總數已經超過50家。如果加上藏於城市各處的創意園、畫廊、設計空間、小劇場、買手店……乍看之下,這座城市的文藝氣息已經與擁有798、鼓樓、MoMA和眾多藝術類最高學府的北京不相上下。
而每一個張大鼻孔呼吸這種氣息、極力想融入城市節奏的年輕人,在興沖沖將這些興趣愛好排入自己的週末日曆時,都會遇到興盛的另一面——商業化。如果讓一位年輕的文藝青年列出今夏自己的消費賬單,效果很可能會是這樣的:一張來自紐約的經典沉浸式話劇《Sleep No More》的入場券,在上海的價格是750元,需要與「二刷」、「三刷」此劇的人一起搶票;街頭藝術大師KAWS在上海的展覽,每個人要150元,為去展館還要搭上點交通費;只要10塊錢的上海書展和免費的「大英百物展」其實適合所有人,所以就要忍受數小時的排隊和聒噪的觀展環境;即使是在家裏養些具有熱帶氣息的大型植物,每株大多也在百元以上……總之,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慾望,幾乎不知道每個月的工資都是怎麼消失的。
作為一個更「老派」的文藝青年,厲致謙幾乎不趕這些線下時髦的熱鬧。他在設計之外的文藝趣味是頗為常見的攝影,而且用手機拍的比例很高,導致這項愛好不太花錢。他偶爾也會去看看展覽,但一般都是趁着有主題活動、甚至是有策展人講解的時候,絕不追求在年輕人中常見的浮光掠影式的「自拍」和「打卡」式參觀。
靠freelance年收入三十萬
「文藝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形式或者對審美能力的肯定,內在應該是一個人的修養,或者說教養,所以我不會輕易地給人貼上『文藝青年』這種標籤。設計本身是一種可以連接很多東西、將其外表做得很精緻的工具,但脱離實際、沒有內核的設計本身是不值得被討論的。所以現在讓我去看街上的任何東西,一個店面、一個產品、一個展覽或是一個字體,我都會去拆解他外面包裹着的很多東西,去看核心的部分,而且只看這個。」
至於他在互聯網上最長久的身份,是個註冊至今超過十年的資深豆瓣用戶。他習慣用按照年月和地點整理好的豆瓣相冊,來幫助回憶幾年前的事,比如自己撰寫、設計並出版第一本字體入門書《西文字體的故事》的過程,或是在古董傢俱作坊裏看到的一些好玩意。他的隨身之物裏,有過用家中浴缸的膠塞鏈改造而成的鑰匙鏈,和在展銷會上淘來的朝鮮風格的錢包,這也很符合他這代年輕人會和老年人一起去「文廟」、「鬼市」淘貨、或是直接自己動手改造的習慣。
在帶隊「Type Tour」的過程中,厲致謙對曾經只是走馬觀花的台北、香港和澳門的文藝氣質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我們那時候一起去澳門那邊看街牌,樣式都是很古早的,但有一種很強的衝擊力,因為香港澳門的招牌都是長長地戳出來的。台北的老城區招牌字也大,但那個是平面的,貼在招牌上的,雖然很安靜,但看到那個字也會覺得是一種吶喊的狀態。然後一過關到了深圳,就全部都是現代化的東西了。這種對比很有趣,也是能在日常生活裏鍛煉出來的審美。」
他也佩服當地政府、商家和年輕人一些頗有創意的「活化」之舉。在台灣,一個由年輕設計師組成的字體設計團隊「justfont」曾公開眾籌一套適合本土環境使用的中文字體「金萱體」,短短兩日便集資近2000萬新台幣,最終籌款金額超過2593萬,遠超過原定目標的150萬元。「他們會用很多現代化的手段,去推廣一些舊的、但是審美很好的東西。上海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概念,但是舊的好東西現在消失的速度也很快。」 這種使命感有時候會驅使着厲致謙參與一些完全不賺錢、甚至要倒貼的項目,比如採訪、整理大陸第一代字體設計師的口述史,或是參與上海本地的社區自主更新項目「定海橋互助社」。但隨着設計經驗的逐漸成熟,過去幾年基本僅靠參與freelance形式的項目,就可以維持高靈活度且相對不錯的收入——他說自己去年的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而且開銷不多。
撕去文藝脆弱的表象
這與他本科剛畢業時,為了儘可能探索自己「從興趣出發」的設計理念的邊界,而採取半自由職業的狀態已經很不一樣了。 那時候,他會選擇「掛靠」在廣告公司、傢俱廠、或是一場大型文化活動的組織方里,先保證一筆維持温飽水平的工資,做一些自己也覺得有點弔詭的產品。「比如最早在廣告公司做平面設計,有段時間就是給一些Livehouse畫傳單彩頁,根據每個DJ的介紹,給他們用不太一樣的顏色,但是同樣詭異的效果。」而另外以自由職業為主的項目,最早只能停留在畫個LOGO、設計個封面的階段,賺不了幾個錢。
上海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概念,但是舊的好東西現在消失的速度也很快。
「雖然看上去外面追求自己理念的自由設計師很多,但至少得有個工作室的名頭才能養活自己。圈子裏像我這樣、能一直自由職業的人幾乎沒有。這還是因為我是本地人,可以住家裏,很多人做一年兩年,就會重新回到事務所。這就是大部分有點追求的年輕人,在大城市生活時必須得面對的一個現實。」 對各式各樣「文藝」的追捧和消費,看上去正是逃避沉重社會現實的一種選擇。而抓住了這種心理的各類公眾號寫手、視頻製造者和零售商,在創造了文藝的機會後,轉身就會將這層脆弱的的表象撕去,露出內心漲粉、導流、創造消費的商業本質來。
「但我覺得,真正好的東西,也應該會誕生在商業社會裏,但前提是那裏的想法更自由、組織結構更靈活,從業者眼界更寬廣。」厲致謙回憶起自己2011年冬季,遊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所看到的場景。當時,他剛結束對一位瑞典著名設計學者的訪學接待,並參與了後者的世博會場館項目,希望將自己從宏大敘事和日常瑣碎中一併解脱出來。
「在斯德哥爾摩,我發現有很多很小規模的設計和產品工作室,都是專業學校畢業的年輕人,很少進大企業,兩三個人聚在一起就能做事,一個人單幹也很常見,是很自由的狀態。那裏是資訊的自由港,圈子內的交流也很緊密,一旦有靠譜的項目或是想法,大家一起參與,結束分錢,好聚好散。這樣不管是創新性的想法、設計的質量、項目的進度,還是設計師自己的理念都能得到尊重。」 「其實現在國內的設計界已經有一點這樣的趨勢了,但還遠遠不夠。想到現在非常受追捧的北歐設計,背後其實是有這麼一個體系在很高效地運轉着,就會越發覺得我們的設計、我們的文藝理念,所植根的土壤還是太薄了些。」
从北京朋友那里听说过户口二代的说法,在同龄人需要为房租拼命的时候,北上广的本地人就有勇气从事自由职业了。
吃饭才花500块,。。。。我勒个去,这个也太省了。在北京就算一日三餐都自己做,那也至少需要1500.
前两年曾有个“上海夫妻全年只花2万元”的帖子热议一时,那对中年夫妻有房,无车无贷无孩,虽然其生活方式确实有不少和如今大城市盛行的消费主义背道而驰之处,但必须承认在上海有房、无孩、在家工作或不工作、社交应酬少是做到低开销的基础条件,可以说只有不需要租房的本地人才可能做到了。
…字體設計的確是個藍海,現在使用盜版的情況非常嚴重,如果都轉用正版授權字體,這個市場規模就很大了。現在連方正系列字體都針對淘寶商家推出約300元/年自選3款字體的商業授權方案,經常有新的字體在網上流出就會突然大肆傳播使用,例如前幾年的造字工坊系列、康熙字典體、方正清刻等復古字體,的確簡體中文的字體(字型)的選擇性太少了。另外在上海1500月度開支真的是標題黨,我以為小編準備打我臉呢😂不否認有人可以這樣生活,我要說對文中的主角佩服到五體投地…但應該來說必要開支方面文中只是列舉了“夠你活著”的那些,如果是普通打工仔呢?社保金個人支出好像最低檔大概要繳納300元(不包含住房公積金),房租例如我自己現在僅房租加管理費就2000+了,水電費每兩月約800~1200視乎季節。
身為設計師,我體會到了在大城市有戶口有房有家的對人生如何發展、有何選擇的重要性。
对比一下,上海文青过得最好。上海文青养自己不如香港文青养猫花得多……
內地的字體同質化很嚴重,一條路上可以完全沒有書法或手寫的招牌,加上紅底黃字的配色,簡直是在挑戰觀感的極限。
大陆的文青过得相对不错
糾錯一下,「2016 年底,『Type is Beautiful』在上海的一個小型創意空間裏慶祝了網站的十歲生日」,TIB 的十歲生日會是在 2017 年 5 月舉行的噢。
大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