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本身就是挑戰當下、眺望未來,殘酷作品的產生必然和殘酷的社會現實有關係。藝術有能力催化新的理解和意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藝術的原因。
2017年10月4日,美國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舉辦了名為「世界劇場:1989年以後的中國和藝術」(Art and China After 1989:Theater of the World)的展覽。這個展覽是古根漢美術館以及美國紐約最重要的幾家藝術博物館迄今為止舉辦的第一個試圖完整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展覽由三位策展人聯合策劃:古根漢三星資深亞洲藝術策展人Alexandra Munroe、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Philil Tinari (中文名田霏宇)和1989年後旅居歐美的羅馬二十一世紀美術館館長侯瀚如。這個由兩個美術館館長和一個資深策展人組成的「明星」策展團隊,涵蓋了美國、歐洲和中國、海外華人、中國通和外國人的不同視點,似乎預示著展覽的舉辦方試圖打造一個更為開放的文化視角和豐富的藝術光譜。結閤中國藝術在歐美的傳播歷史,這個雄心和深意不可謂不明顯。
回顧中國藝術在海外發展的歷程,1993年由栗憲庭和張頌仁策展的「後八九:來自中國的新藝術」在香港藝術中心開幕後,先後在歐洲和澳洲的數家美術館巡迴。這是國際上第一次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當時東西德統一,冷戰宣告結束,而中國剛剛經歷未遂的民主運動「天安門事件」,國際社會對站在坦克隊前擋住坦克的人記憶尤新,也因此對來自共產主義國家的藝術投射了很大的情感關注。這個展覽以1989年為分界,介紹了1990年代初期中國藝術在不變的政治壓力與不斷開放的商業化浪潮中的發展和變化。展覽雖然奠定了世界對中國藝術的看法,但並沒有登陸美國和紐約的重要美術館,不過卻引起了包括紐約在內的藝術畫廊對中國藝術的興趣。展覽推出的以玩世現實主義和政治波普風格為代表的藝術家,開始成為中國藝術的暢銷風格,並一直統領市場到2008年的經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