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使女的故事》:橫掃艾美獎的大贏家也不敢承認女權主題?

原著小說是三十多年前的寓言,劇情在特朗普上任後卻如此寫實。我們不見得比故事裏的人更自由。

2017年7月6日,波蘭華沙,婦女扮成美劇《使女的故事》中的角色抗議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訪。

2017年7月6日,波蘭華沙,婦女扮成美劇《使女的故事》中的角色抗議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訪。攝:Imagine China

劉冉 發自美國

刊登於 2017-09-26

在許多女性眼中,剛剛橫掃艾美獎最佳劇集等八項大獎的美劇《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無疑是一部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恐怖片。

也許很難想象,這部由加拿大女作家 Margaret Atwood(台譯:瑪格麗特.愛特伍)寫於1985年的反烏托邦(Dystopia,又稱作敵托邦)小說,竟在今日激起無數女性心頭共鳴。其實該書早在1990年就被改編為電影,後來也曾改編為歌劇和芭蕾舞劇,但從未如這部新劇集一般引起如此之大的反響。不能不說,在特朗普上台之後的美國,這部劇集生逢其時;只有在此時,許多女性才切身體會到迫在眉睫的恐懼與危險。

這不是一則科幻故事

《使女的故事》描繪了一個宗教極端主義者建立極權統治之後的美國:女性被剝奪財產和工作,甚至被禁止閱讀和書寫;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分配給上層宗教人士充當生育工具,無生育能力的女性要麼成為上層男性的花瓶妻子,要麼成為幫傭或被送去殖民地處理核廢料。在這個被稱為基列共和國(Gilead)的社會裏,書籍被焚燒,文字成為禁忌,連問候語也全部宗教化;人們互相監視提防,隨時有可能因違背宗教訓導而被處以酷刑甚至死刑。最為諷刺的是,故事發生在學術重鎮波士頓劍橋,哈佛大學的懷德納圖書館成了秘密警察總部,學院院牆則被用來陳列叛逆者的屍體:我們奉之圭臬的科學與理性在這裏被徹底粉碎。

《使女的故事》劇照。
《使女的故事》劇照。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儘管《使女的故事》原著曾贏得重要的科幻小說獎項亞瑟.C.克拉克獎,也曾獲得美國科幻及奇幻作家協會的星雲獎提名,但愛特伍自己並不將其歸類為科幻小說。正如愛特伍為《紐約時報》撰寫的評論中所指出的,《使女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幻想或預言,而是一部將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中曾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着的可怕現實集合在一起的作品。從焚書政策到集體處刑,從一夫多妻到女性割禮,從納粹德國的「生命之泉」計劃到美國的奴隸制歷史……一切皆有跡可循。愛特伍甚至自信地說,本書中沒有一個細節是人類歷史上不曾真實發生過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