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西非,過度捕撈的重災區

西非,對多數亞洲民眾而言,是陌生而遙遠的大地。但如果你是喜愛吃平價海鮮的饕客,你一定吃過來自西非的海鮮。平價燒烤店的烤魚、網路上販售的明蝦、大阪的章魚小丸子...這些海鮮食材,西非都有。但是,曾經豐饒的海域,如今卻也成為過度捕撈的重災區。

 世界其他地區漁獲資源稀缺,且管制嚴格,讓西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地相對仍有豐富資源,卻也逐年下降。

世界其他地區漁獲資源稀缺,且管制嚴格,讓西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地相對仍有豐富資源,卻也逐年下降。攝: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

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 發自幾內亞比索

刊登於 2017-08-28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 II

【編者按】去年八月,端傳媒製作《我們會吃光海洋嗎?從太平洋到西非,兩岸漁業全景調查》。在動態頁面中,小船最終停在西非海岸:「中國近海早就無魚,而管制落後、對海洋保護意識薄弱的中國漁民卻去往了全世界。」西非,由此成了我們的下一個計劃的採訪地。在那片遙遠、豐饒卻又疏於管理的海域上,中國漁船真的參與進全球遠洋漁業的爭霸戰嗎?他們一起撈光了當地的魚蝦嗎?

今年三月,端傳媒記者得到機會,參與綠色和平「希望號」在西非海岸的巡航,自茅利塔尼亞(毛里塔尼亞)登船、於幾內亞比索(幾內亞比紹)上岸,途經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達卡)。為了更深入回答「我們會吃光海洋嗎?」記者攀上中國漁船、與當地漁企幹部碰面、訪問遠赴重洋的大連水手、俄籍船員、西班牙船長……製作海洋調查第二季。這篇文章首先要帶你看見,西非海域過度捕撈、漁獲下降的災情,而陸地上的西非居民,又如何因此成為海洋災民。


中國漁船到西非捕撈並非新鮮事。自從歐洲議會在2012年6月公布《中國在世界漁業中的角色》後,中國在西非「絕後式捕撈」、「吃光海洋」且讓「西非人民沒魚可吃」似乎已是定論。看似又是一場環境生態與漁企生計的永恆拉扯,但這場海上戰爭的聲紋,早已震動陸地。

2017年6月,摩洛哥街頭出現反政府示威浪潮,首都與周邊城市持續警戒中。這一波抗議行動始於海洋,延燒陸地,在2016年10月28日,在摩洛哥北方城市胡塞馬(Al Hoceima)發生的非法漁獲的案件。當地一名31歲青年魚販費克里(Mouhcine Fikri),從當地的漁市場批回500公斤非法捕撈的劍旗魚,遭警方查獲。

費克里在與執法人員爭執的過程中,爬入原本用於銷毀贓貨的垃圾車中,試圖阻止警方沒收魚貨。但在混亂之間,垃圾車卻突然啟動,費克里下半身被捲入車內、當場死亡,引爆眾怒。2017年,在抗爭中崛起的青年領袖澤夫薩菲(Nasser Zefzafi)因「威脅國家安全」遭警方逮捕,更讓怒火延燒。

這起案件讓人聯想起2010年的突尼西亞小販布阿吉吉(Mohamed Bouazizi),而後者引爆了「茉莉花革命」,讓這起案件引發的效應格外受人矚目:在茉莉花革命中被稱為「只有茉莉花、尚未革命」的摩洛哥,會不會成為風暴中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