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徐小童:看待數據的輕與重,是科學也是藝術

數據是把雙刃劍,勤練武功,不斷學習,終可為你打江山;但學師未成,一知半解,將它當成傍身寶劍,很容易擦槍走火。
媒體

媒體平台走上網路的好,就是回應和互動變得即時,增加討論的空間與可能。但同樣地,網上討論偏好立場較鮮明,甚至極端的講法,有時跟車太貼,更會發生公關車禍。作為投身網絡媒體的一員,個人認為媒體更應避免走向偏鋒。

數據是把雙刃劍,勤練武功,不斷學習挖掘新招式,終可為你打江山;但學師未成,一知半解,將它,當成傍身寶劍,很容易擦槍走火。數字這回事,過份輕視,因害怕而拒絕看,忽略讀者意見,早晚出事;看得太重,不斷追數而亂陣腳,內部散播恐慌,一樣出事,我的文章,意思是這樣。

承上,太迷數據者,我看到的,通常都是把 PV 當成點金石的人。Page View 是內容的成績表,但絶對不是唯一的指標,尤其是當你不是最大眾化的媒體,這時候,其他分析讀者行為的數據更顯得重要,所以就這一點,不能認同徐小童的觀點更多。因此我會鼓勵大家靈活運用數據,「教育」一下只看 PV 的客戶甚至機構內的高層決策人員和老闆。透過此舉,正正就是發掘自己內容的價值,理解你的讀者群組,將多年在媒體累積的專業發揮於擴展適合你的受眾群。如果你有《華爾街日報》般的信心,有足夠分析顯示固有讀者願意付費收看內容,亦是其中一種不只追求瀏覽率的潛在出路。

而除了 Facebook Insight 和 Google Analytics 上的數據,因為這兩個巨擘牽涉太多其他商業目的,我們更應探索更多數據分析的技術。除了 session time 和 bounce rate,其實還有更多工具,例如讀者眼球閲讀分佈、最常用的功能等等,影響你在網站排版和社交媒體發佈策略。

再拉遠一點看,這就像「減肥不要只求磅數」一樣,絶非提倡你隨個人喜好,以「女權價值」為名暴飲暴食。至於要看什麼數據,實在太多營養學説,也沒有什麼致勝的「點金石」。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拉板凳看戲中,其實雙方都有相同的思維,只是想說的事不一樣

  2. 看了三篇文章,我的意見:1、看數據不等於只看PV,就像看公司不是只看銷售,不要混淆概念。2、數據不是代表100%的事實,就像AI不能替代100%的人類,關鍵是相結合。3、很認可Bezos的話,我們應該是數據的主人而不是奴隸。4、互聯網帶來的數據化浪潮不是只衝擊傳媒行業,事實上很多行業早已經被改變了,譬如零售、金融、物流…這些行業内也都曾經有過各種"頑强抵抗“。5、本質上,互聯網賦能(Enable)了所有的”C(Consumer)端“個體,讓他們可以反向影響上游的”B(Business)端“企業或團體,因而再不是只有單向的BtoC,企業生產製造什麽個體就只能被動接受。